6-1賣兒行.JPG

 

賣兒                     

(澎湖飢民以舟載男女鬻於郡,秤之,每五觔值番鏹一圓,悲哉!作賣兒行。)

五觔,銀七錢
銀換兒去,到手空團圓
東家兒慧人爭買,西家有兒共嫌騃
兒僅博他人憐,騃兒猶得依耶嬭
依耶嬭能幾時,耶嬭飢死難顧兒
團並作異鄉鬼,不若生存賤賣之
嗟乎,五觔七錢太虧汝
瘦兒輕秤不舉,大兒未足小兒補
兒尚可一奈何,恨不生子纍纍多。

 

  〈賣兒行〉,雜言詩。詩歌作者清朝劉家謀,「自註」此賣兒事件是發生於澎湖飢民。其詩常以靈活的筆法加註,沒有固定格式;然其以目擊者角度,記下時空背景與史實,為後代留下諸多寶貴「史詩實錄」。劉家謀(1814~1853),福建侯官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道光二十九年(1849)至臺灣府學任訓導四年;在其任內,咸豐元年(1850)及二年的冬春交接之際,澎湖發生飢難,撰此〈賣兒行〉寫實反映災民悲歌。此詩自註言「澎湖飢民以舟載男女鬻於郡。秤之,每五番鏹一圓。」鬻是賣,觔是斤,番一般指外國。鏹指錢幣。番鏹,於清領時期或許指臺灣當地的貨幣。此註表明〈賣兒行〉乃作者親眼所見。此詩九聯,以三個轉折來寫;前二聯「兒五觔,銀七錢,將銀換兒去,到手空團圓。」兒子五斤,賣七錢;賣兒子,銀子雖到手,然而一家已「空」團圓。這個家已經缺一角,作者還用「團圓」來反諷;因為是錢團圓,而非人團圓。

  再者,第二段有四聯,「東家兒慧人爭買,西家有兒共嫌騃。慧兒僅博他人憐,騃兒猶得依耶嬭。」前二聯以聰愚比較東西家的兒子,因為東家兒聰慧,所以懂得「博」得眾人憐惜,而西家兒愚尚依偎爹娘邊;以聰慧兒,諷小小年紀就被迫應付人情世故,好以自身為爹娘換得好價錢,作者將「聰慧」用於此,實在是不得已的苦悶。後二聯以親娘無奈的口吻言:「兒依耶嬭能幾時,耶嬭飢死難顧兒。一團並作異鄉鬼,不若生存賤賣之。」如果爹娘餓死,兒子哪能再依偎,只不過多二個異鄉鬼;由此「異鄉鬼」可知其應是如序所言,「以舟載兒女鬻於郡」,此處的「郡」應是跨海的台南府城。是故,貧兒父母自我安慰不如兩害取其輕,趁二者都還有一口氣,賤賣換口飯吃;母親講得頭頭是道,然其內心或許已肝腸寸斷。此第二段,以品頭論足飢兒,再秤斤論兩買賣,道盡貧苦人家數不盡的辛酸。

  第三段「吁嗟乎,五觔七錢太虧汝,飢瘦兒輕秤不舉,大兒未足小兒補,恨不生子纍纍多。」「吁」表示嘆息、憂愁,「嗟乎」是感嘆發語詞;「吁嗟乎」三個字,描繪了被澎湖海風吹得又飢又餓,又被連日乾旱的烈日烤曬得又黑又瘦弱的雙親,連嘆氣都已經奄奄一息。此如同劉家謀於〈哀澎民〉所言:「嗷嗷中澤飢鴻苦,誰與圖獻九闗」,誰來畫下眼前這幅煉獄圖好獻上朝廷。災民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為了換口飯,「飢瘦兒輕秤不舉,大兒未足小兒補。兩兒尚可一奈何。」有誰在這飢貧交迫的時刻,還想到「恨不生子纍纍多」;其實是作者淚眼對災民,無語問蒼天的反諷。此詩大分三段,每段皆足以令人斷腸。

 

6-1-3哀澎民.jpg

 

  閱讀臺灣古典詩,不乏澎湖災情的記實之作:庚戌(1790)楊廷理,撰〈秋暮赴澎湖賑卹風災遇颶折至東吉洋默禱於神始抵澎之峙裏澳詩以誌險〉 。道光十二年(1832)澎湖風災鬧飢荒,周凱寫勘災詩〈十九日自嵵裏至媽宮灣〉;咸豐元年(1850)澎湖大饑,劉家謀〈哀澎民〉記「艸女童男滿載來,翻疑徐福十洲回」,再寫〈賣兒行〉記錄人間悲歌。而陳錫如的 〈澎湖荒年歌〉記實明治39年(1906)澎湖荒年的感嘆。「鷺嶼西趨赤嵌東,屹然一島獨當中。波濤倒捲晴天雨,沙石群飛暗海風。」是劉家謀對澎湖的描寫。澎湖群島位在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臺灣海峽,他特殊的海島居住環境,不易種植,但太容易乾旱、鹹雨、颱風、地震、瘴癘流行;所以百姓貧病交迫、三餐無以為繼的狀態,數年就輪迴一次。所以,劉家謀單為這次飢荒,他就寫了〈賣兒行〉、〈哀澎民〉四首,以及感謝周光邰登高一呼,協助澎湖災民贖回被賣兒女之〈贈周光邰維新明經〉。農業社會,百姓是靠老天爺吃飯;然而老天給人們這麼多的考驗,黎庶百姓能做的就只剩下~敬天畏地。

 

 

 

6-2-new.jpg

 

十九日自嵵裏至媽宮灣

 

送環呼涕淚潸,牛車薄笨走間關
地無種植田三畝,家有帆檣艇一般。
海菜為羹多菜色,漁人乏食少人顏
旌旗隊隊來前導,五里亭邊手共攀。

 

  道光12年(1832),澎湖發生嚴重風災。作者周凱(1779-1837),嘉慶16年(1811)進士,時任於福建興泉永道任上,奉命親自至各島巡視並賑災。本詩描寫澎湖島民孤立無援,於困苦危難之際,見到官員如及時雨般來賑災,涕零感激淚潸潸,令作者感觸良多。是七言律詩,押刪韻,收入《全臺詩》第肆冊。詩題,作者即言十九日至澎湖馬公的嵵裏至媽宮灣,也就是澎湖灣。因為,嵵裏至媽宮灣一帶是澎湖群島的精華地帶,受颶風侵襲而嚴重災害。

  首聯「相送環呼涕淚潸,牛車薄笨走間關」,坐著牛車行走於崎嶇難行的險路視察災情;作者以「走間關」形容路難行。而其於〈勘災〉一詩再補充澎湖的路況,「村無榕樹連陰碧(澎地並少榕),路見蒲英幾朵黃。」雖說澎湖的路崎嶇難行又沒有樹蔭,但是這一點都無礙他巡視災情。因為他可能連地上黃蒲英都看不到,更不要說災情;作者所到之處,兩旁都擠滿歡迎他的災民,但特別的是他們的臉上又都淚潸潸,所以言「相送環呼涕淚潸」。

    話說如此受歡迎,但作者還是有認真視察。他首先看到的是外在大環境,頷聯言「地無種植田三畝,家有帆檣艇一般」,地上看來種不出東西,但是家家戶戶有艘帆竿的漁船;「田三畝」但種不出東西,所以只能依靠「艇一般」,出海捕魚養家活口。頸聯,再觀察到飢民的飲食「海菜為羹多菜色,漁人乏食少人顏。」一片平蕪滿目荒,因為地太貧瘠,即使有三畝也派不上用場;然而,海邊多的是免費的海菜,所以貧民的飲食特色就是以海菜煮羹。此「多菜色」,任何人一看都知道和「菜英文」一樣,是雙關語;漁民需要出海捕魚,但是没有米飯飽食,只能吃海菜當正餐,那將會變成對句所言「少人顏」,臉上少了人的光彩,只有「多菜色」。作者親自見到澎湖居民的生活慘狀,從外在大環境到飲食皆困苦;而這也是他來到澎湖賑災,為什麼受到這麼熱烈歡迎的原因。由尾聯呼應首聯,大大地歡迎~「旌旗隊隊來前導,五里亭邊手共攀。」作者形容自己巡災隊伍,受到島民空前的愛戴,五里亭上上下下擠滿布衣百姓爭相看他;可以說,大家彷彿看到媽祖出巡,不~比媽祖遶境更實際,因為看到食物。 

 

6-4-1勘災.jpg

   

    作者用前後二聯來形容他有多麼受歡迎,那你就知道災民的反應嚇到他了;因為,作者認為賑災乃是他為官的本份事,也是職責所在。但是災民猶如看到救世主般,事實就是救世主啊~相送環呼涕淚潸,五里亭邊手共攀,讓他感動到五味雜陳(其實大家應該都餓昏了,等待糧食快快發下來)。然而,天災雖然難以預防,但是為政者若能愛民如子,公共建設用心辦理,該嚴格審核就審好審滿;該興的福利一毛都不少,認真無私地照顧老百姓,則災害的衝擊是可以大大降低的。我們常一柱馨香祈求趨吉避凶,其實為官者就是觀世音、就是媽祖、就是保生大帝、就是灶神,也是我們的門神;試想,如果出世一位愛民如子的君王,天下蒼生可以省多少柱香,更可以減少燃燒數不盡的紙錢,環保減碳一點都無需太用力的。

  2017年愛詩網的大家來讀台灣古典詩徵稿,一共分享了六篇部落格文章,而每篇有二首詩。有趣的是每一篇的二首詩並非同作者,也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但讀起來卻似有連貫,而沒有違和感。我想,是因為這些古典詩的作者都身處在相同的地域時空,及特殊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下所創作。詩已盡言,言不盡意;所以不用特別連結,你我即能心領神會,而這應該就是臺灣人民共同的DNA~勤奮、堅毅、包容、友愛、希望和民主。天佑臺灣。 ~竟~

 

  後記:張文哲先生《佳節好詩妙故事》一書,是我撰寫論文兵荒馬亂之際,讓頭腦放鬆的課外讀物;某天~靈光乍現!!也想學學作者為"兒童"講解台灣古典詩。實際操作之後,發現真不簡單;因為,光講荷蘭時期、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中華民國,我就先投降了;故改以青少年為我的閱讀者,慢慢說、詳細考據,以詳解台灣DNA為責。繼續蹲馬步,希望有一天也能擁有這樣的赤子之心,將臺灣歷史講得開心又感恩。謹以此記,向臺灣兒童文學家哲也致敬。

 

 

 

【參考資訊】

1、賴麗娟選注《劉家謀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

2'、翁聖峰〈 劉家謀的《觀海集》〉:http://archive.fo/PIpGh#selection-195.0-195.9 

3、愛詩網:

      賣兒行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206

   十九日自嵵裏至媽宮灣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651

 

 

arrow
arrow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