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東壁樓景自敘.JPG

  

  宋代詩人汪洙《四喜》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能得其中一喜,即是人生一大樂事。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知這四喜還真是難得。易言之,人之所以會產生「感懷」的心境,就是來自十之八九的不順遂。因為在時間的長河中,人生的苦痛何其多: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蘊熾盛苦 。這八苦不但具有逼迫性,而且會重複出現,乃至不斷輪迴,因此釋迦牟尼佛說:「此是苦,如實知」。

  詩人們以其敏銳的感受,常能觸景生情,記錄時光流逝的悲感,及生命苦楚的心情。尤其面臨八苦之中的「求不得苦」時,意象更是多元。如:國破家亡的感傷、君子懷才不遇的迷惘、女子求學受限的遺憾等。因為詩人們的想法、年代諸多不同,所以心中的欲求也五花八門;但是,當所求不如己意時,他們展現而出的生命情志更是不同。如鄭經(1642-1681)節節敗退臺灣後,自言當一名隱士;章甫(1760-1716)不得志時,仍不流俗地自許是薑桂性;但陳懷澄(1877-1940)就沒這麼勵志,他在臺灣被日本殖民時自嘆:「始悔當時解讀書」;而與陳懷澄生死同年的林資銓(1877-1940),遇亂世則反省要如樹上蘭,四時保高潔;最特別的女學生黃金川(1907-1990),她期待男女均權的時代能早日來臨;而若面臨所求不得,但又不願保有莊子所言:「安時而處順」心態時,盧若騰(1600-1664)則發出警醒,不要誤入歧途,而成為人中之鬼。是故,「2016年大家來讀臺灣古典詩‧部落格文學獎」,筆者將賞析鄭經〈題東壁樓景自敘〉、章甫〈感興(二首之一)〉、陳懷澄〈自嘆〉、林資銓〈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黃金川〈女學生〉、盧若騰〈見鬼〉,六首臺灣古典詩的意境,進入詩人「欲求不得」時之各種感懷心境的文字之美。 

 

 

題東壁樓景自敘】  

西郭樓臺近水濱,青山白雲相與鄰。

試為閣中誰隱者,昔日先朝一漢臣。

 

  鄭經(1642-1681)於鄭成功過逝之後,乃率眾渡海東征;自鹿耳門登陸,弭平擁鄭襲者,而奪得政權繼承父志反清復明,入主安平城十九年自立為王。〈題東壁樓景自敘〉應是寫於1680年,也就是鄭經過逝前一年,收入於《全臺詩》,是七言絕句。鄭經於《東壁樓集‧自敘》曰:「公事之餘,無以自遣,或發於感慨之時,或寄於山水之前。」又於〈東壁樓〉後四句言:「朱濂斜捲盤波日,玉檻橫棲出岫煙。聽政餘閒覺寂寞,寄情山水墨翰筵。」由此可知,「東壁樓」應是鄭經最常出現的地方,或許是聴政處理公事,或讀書寄情山水墨翰;然而明確的地點,卻未見詳載。

投影片2.JPG

 

  〈題東壁樓景自敘〉的詩題意境,於前二句描述「東壁樓景」,後二句是「自敘」。第一句講述東壁樓的位置:鄭成功將「熱蘭遮城」命名為安平城,做為鄭家的宅第;因此鄭氏王朝的三代統治者,都居住於此。而承天府(今赤崁樓)則做為臺灣最高行政機構。半年後鄭成功病逝,鄭經入主臺灣後將承天府改為儲藏火藥的場所。由上推論,「東壁樓」應是位於現在的安平古堡。而詩中指西邊城牆的「西郭」,可能是西定坊的西側,濱臨臺江;又「高樓遠峙白雲邊,綠海環城動碧璉。孤渚彩霞生畫閣,一江明月渡漁船。」(〈東壁樓〉)此時浮出的畫面是東壁樓四週「綠海環城」,而且與海的距離相當近,乃至晚霞會映於閣中牆上,而成為千變萬化的畫閣。

  「青山白雲相與鄰」,則是記載相與鄰的遠景。府城週邊沒有高山,所以自東壁樓往東看去是新化區的木架山,往東南方看去是高雄的大崗山。此二句,所描述東壁樓的地理位置,是鄭經1664年依其父鄭成功所訂的府城區域並擴大升格。他將原屬承天府轄下的兩縣,升格為天興州與萬年州,並設三個司。再於承天府管轄地帶劃分四坊:東安坊、西定坊、鎮北坊、寧南坊;而二州下設24里。之所以特別提到府城行政規劃,主要是鄭經此劃定里坊的遠見,直至清朝仍被清廷所沿用。

開元寺圖.jpg

 

  第三句,直接告訴讀者有一位「隱者」住裡面,並於第四句自答是「先朝」,也就是閣中住著明朝的一位「漢臣」。此二句以今昔相互映照,今是隱者,昔是漢臣。再就地點觀之,今是在臺灣的「此閣」,昔是指明朝;而今整個神州被滿清佔領,只獨留昔日的漢臣於東寧(臺灣)自立為王。

  全詩的「時間」流轉,鄭經是以現居東壁樓內的隱者,來追憶山河變色的先朝;若以「空間」角度欣賞,則可看出此詩寫「景」的特色。首句是東壁樓,次句是登高眺望相與鄰的遠山、白雲;第三句回到閣中,第四句則跳躍至先朝所在的神州。所以他是以東壁樓周邊由近而遠;然後再拉回原點,最後轉換至故國山河的大空間意象。此詩與李後主的〈 虞美人〉相同,都是以「樓」為回憶的起點;但鄭詩並沒有「故國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的飄泊零落悲感。鄭經以一位隱士的角色撫今懷古,淡淡地傳達一位先朝漢臣的感懷;非如李後主那般濃烈的感懷故國,以致因〈虞美人〉而招來殺身之禍。

  鄭經雖然將臺灣定位為枕戈待旦的基地,但在他統治的十九年間,對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有建樹;並且將中國的官制引入臺灣,科舉制度、四書五經也影響臺灣漢文化,並且興建臺南首學孔廟。但是經過多年的征戰,財務透支,軍隊又缺乏補給,鄭經於1680年決定放棄東南沿海據點,退回臺灣;並將國事交給兒子鄭克𡒉處理,所以他詩中自言當一名隱者。但是這位「隱者」,並非是要將天下給許由,然後入藐姑射山,見四子求道的堯。而是鄭經自己定義的隱者--退居北園(今開元寺)。

1開元寺.jpg

 

   鄭經於其《東壁樓集》中,亦不乏展現明朝忠義的傲骨作品,如「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 」(〈悲中原未復〉)、「組練熊羆卒,遵養在東洵。企望青鷥至,年年獨不見。」(〈獨不見〉)、「蛟龍翻浪舞, 乘潮拜白鼉。無限秋景色,起詠大風歌 。」(〈臨江〉)等,誓言收復明室,恢復中原的悲壯詩歌。然而,中年的鄭經,在戰事不斷挫敗,所求未遂下,已覺心灰意冷;他應該是「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毅然放下朝政,興建北園。然而,他的隱士生活與眾不同,不是「空山儼谷靜,荒徑林塘幽」;而是終日飲酒賦詩、圍棋射獵,緃情長夜之樂。可惜,不幸於隔年馳馬狩獵時,暈厥墜馬而薨逝,從此北園夢斷。

 

1-6 主人孤島.jpg

 

  鄭經18歲左右與其幼弟乳母私通生子,而釀起喧然大波;據說這是造成鄭成功過度生氣,以致入主台灣半年就病死的原因之一。而後大家對鄭經的印象常常是停留在這私通事件,以及退隱後的緃情聲色。可見鄭經對臺灣用心經營19年的貢獻,仍敵不過人們對他父親鄭成功「民族英雄」的形象。然而,朱鴻林教授於1994年考定《東壁樓集》是鄭經的創作詩集,其內容八卷,言情寫志,更加肯定鄭經的文學地位。而此收藏於日本內閣文庫的原始資料共有四百八十首詩,其中不乏鄭經嚮往隱士生活的詩篇。或許鄭經年少若沒有繼承反清復明的父志,中國文學史上應該會多一位「生來性放曠,興起獨遨遊」的山水派詩人。

 

1-5屏蹟 鄭經.jpg

 

 

   

【參考資料】

1、參閱資料:維基百科【鄭經】【赤崁樓】【承天府(臺灣)】【安平古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7%B6%93

唐·李煜〈虞美人‧ 其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典故出自《莊子‧逍遙遊》

4、東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并序〉: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5、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6、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24

7、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cls.hs.yzu.edu.tw/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361

8、陳佳凌:《鄭經《東壁樓集》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WYnx68/search#result

 

 

arrow
arrow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