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感述.JPG

 

感述

滄海遺民在,真難定去留。
四時愁裡過,萬事死前休。
風月嗟腸斷,山川對淚流。
醉鄉堪匿影,莫作杞人憂。

 

  清朝政府甲午戰爭不敵日本,而簽下〈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於是台灣各地寧死不屈,抵抗接收的日軍。自1895529日至18951118日,幾乎全民參與對抗,時間長達六個月,而台日皆死傷慘重;這就是發生於台灣島上的戰爭,稱乙未戰爭,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 臺灣的清領時期,於1683年攻破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割讓給日本為止,共經歷212年結束;臺灣歷史從此進入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此詩〈感述〉即是作者對臺灣淪落為異族統治的心情抒發之作。

  此為五言律詩,押尤韻。滄海是大海,也是神話中的海島名稱,作者自署「滄海遺民」。而此詩賞析前,有必要先了解作者背景,才能體會遺民的心境。王松(1866-1930)祖籍福建晉江,祖父以儒術授徒,後遷居淡水廳竹塹。乙未年(1895)割臺時,作者曾攜家帶眷內渡,回到祖籍福建故居避難。翌年,時局稍為穩定後返回臺灣,並將原本的書齋「四香樓」,更名為「如此江山樓」;由此樓名即可知道王松的遺民心情是悲憤又無奈。其於日治初期,曾協助新、苗各莊安緝,但之後就不再參與政事,以隱士終其一生。日本殖民時代於1945結束,而王松1930年往生時,都還是日本治臺;所以臨終交待須於墓碑上鐫刻:「滄海遺民王松之墓」。3王松此詩記載其當一位遺民的心境,是故其首聯「滄海遺民在,真難定去留」,除了定位自己是遺民外,也表達了他內心的猶疑~「真難定去留」。雖說他不是島上的原住民,然而隨祖父遷居臺灣已然落地生根;但是因戰爭割讓給日本,致使臺灣落入異族的統治。他心中失去國家的痛,猶如失根蘭花,所以曾回福建避難數年;最後做了取捨,還是回來這塊他成長的土地。

  作者回來臺灣到往生這三十年間皆以遺民自居,可見內心受到多大的衝擊,自言「四時愁裡過,萬事死前休」。其頷聯是以時間的角度來訴說心中的煩悶無時不在,故言「四時」、「死前」;再者,頸聯是以空間來描繪心中的苦,「風月嗟腸斷,山川對淚流。」臺灣因政權的更迭,作者自言是日治時期的「清遺民」,然而當時的清朝也尚未覆亡,這一切都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歷史的弔詭。所以再美的景色與壯麗的山川,都足以引發其內心的感傷與抑鬱。是故尾聯,作者回答了首聯的心猶疑;也就是「莫作杞人憂」,無須再想去留的問題。因為滄海遺民選擇「醉鄉堪匿影」,以「堪匿影」回應首聯的「遺民在」;是故可知,作者在無法操之在我的局勢下,選擇當一位消極的隱士,自言匿影於醉鄉。

 

5-1書感圖.jpg

  作者的苦來自人禍。對於政局的變化,他感嘆的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其詩〈避亂〉所言:「避俗恨無千日酒,著書枉用一生心。百年文物悲塗地,幾姓江山兆採金。」實施儒家教育文化數百年的臺灣,可以說已經漢化,但是在日本政權主導下,這些百年文物崩壞速度無法控制,令他感到悲傷與擔憂。然而,作者尚未絕望,他於〈書感〉一詩言:「誰能既倒挽狂瀾,殺運沉沉淚暗彈!不合時宜知己少,生逢世亂作人難!親朋離散音書斷,妻子驕癡去住難。幾向青天搔首問,何年種竹報平安?」由是可知,作者沒有求神拜佛,而是隱於山林,以寫詩,以文化史實的流傳,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抵抗日本文化的侵入與破壞。所以王松的諸多詩作,為後世研究乙未戰爭留下許多珍貴的資料。

 

 

 

5-2new.jpg

 

賣金報國        

黃金賣盡竭精誠,姊妹同為報國盟。
半世釵鈿都割愛,一時巾幗始傳名。
傳囊屑不披沙揀,躍冶光非点石成。
寄語市人休論價,好從銃後作犧牲。

 

  昭和13年(1938),也就是日本殖民第43,臺灣總督府發起所謂的「金運動」,也就是希望老百姓能將家中所藏的黃金拿出來賣;官方說法,一方面是要活絡經濟,另一作用是捐作軍需資金。所以各行政單位除了政策宣導之外,還有區域劃分募金配額;因此可以說是政令總動員,無所不用其極的進行著,並且要求名流仕紳加入報國團行列。島民或許不知道,或許口耳相傳已得知,原來日本帝國一直在中國發動戰爭,早在19319月,日本已經侵佔了中國東北;而到了193777日發生蘆溝橋事變之後,中日就爆發了全面戰爭,而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戰事的起始點。 所以受此不安的政治風向影響,許多詩人也陸續加入宣傳募金行列,而此篇鼓吹〈賣金報國〉的作品,即是林資銓在此背景下所寫。

 

5-4賣金報國.jpg

 

  此詩為七言律詩,押庚韻。首聯即開門見山破題,邀請姐姐妹妹共同響應"金運動",「黃金賣盡竭精誠,姊妹同為報國盟。」頷聯「半世釵鈿都割愛,一時巾幗始傳名。」以「都割愛」與「始傳名」對句,其意在捐金報效國家,等同一時巾幗。為何給予「巾幗」--女英雄,這麼大的美名;因為這些金飾細軟,都是婦女們珍藏「半世」以上的愛物,有父母塞的,有先生給的,有小孩孝順的,大部份都充滿紀念性。而在臺灣早期困苦的生活條件下,這些釵鈿是相對珍貴,所以哪會輕易捨出來;是故前二聯,即以「竭精誠」等於「報國盟」,「都割愛」等於「始傳名」來大大的倡導,鼓勵全部捐輸即是報國盟。頸聯「傳囊屑不披沙揀,躍冶光非点石成」,並且強調金飾無論大小都可以  ;而唯有大家踴躍捐輸,才能積沙成塔;畢竟「點石成金」只是《西遊記》裡,孫悟空吹噓他師父道行的,根本子烏虛有。而除了催促姊姊妹妹之外,也請收購的商人「休論價」,給個好價錢,一起為國家奉獻「作犠牲」,是故尾聯言「寄語市人休論價,好從銃後作犧牲。」建請大家以國家利益為優先,樂於當前線作戰士兵的堅強後頓。

  臺灣古典詩的作品,有時讀起來很類似,因為歷史的演變就是這麼的殘酷。傅錫祺也以遺民自居,其第七子銓兒以日本軍人身份,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軍機上被中國境內的大砲擊落,最後遺體可能落於深邃不見底的洞庭湖 ,是故其為銓兒寫了〈哭銓兒十二絕句〉詩組 。同樣地,被殖民的臺灣人,要捐輸珍藏的黃金給日本人去打中國人,地方仕紳還要寫詩幫忙背書,以鼓吹姊姊妹妹同響應;這種內心的衝擊是何等無奈與感傷,但為了身家性命的安危,又不得不有所作為。所以,不要再責怪王松躲入醉鄉當個隱士,因為這種小老百姓怎麼努力都無法解決的國事人禍~真是苦。

 

 

【參考資訊】

1、維基百科:乙未戰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99%E6%9C%AA%E6%88%B0%E7%88%AD

2、維基百科:臺灣清治時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B8%85%E6%B2%BB%E6%99%82%E6%9C%9F

3、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王松:http://sou-yun.com/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7%8E%8B%E6%9D%BE&lang=t

4、維基百科:七七事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3%E4%B8%83%E4%BA%8B%E5%8F%98

5、愛詩網:

      感述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227

   賣金報國: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334

 

arrow
arrow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