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16愛詩網●大家來讀臺灣古典詩【貳獎】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題東壁樓景自敘.JPG

  

  宋代詩人汪洙《四喜》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能得其中一喜,即是人生一大樂事。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知這四喜還真是難得。易言之,人之所以會產生「感懷」的心境,就是來自十之八九的不順遂。因為在時間的長河中,人生的苦痛何其多: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蘊熾盛苦 。這八苦不但具有逼迫性,而且會重複出現,乃至不斷輪迴,因此釋迦牟尼佛說:「此是苦,如實知」。

  詩人們以其敏銳的感受,常能觸景生情,記錄時光流逝的悲感,及生命苦楚的心情。尤其面臨八苦之中的「求不得苦」時,意象更是多元。如:國破家亡的感傷、君子懷才不遇的迷惘、女子求學受限的遺憾等。因為詩人們的想法、年代諸多不同,所以心中的欲求也五花八門;但是,當所求不如己意時,他們展現而出的生命情志更是不同。如鄭經(1642-1681)節節敗退臺灣後,自言當一名隱士;章甫(1760-1716)不得志時,仍不流俗地自許是薑桂性;但陳懷澄(1877-1940)就沒這麼勵志,他在臺灣被日本殖民時自嘆:「始悔當時解讀書」;而與陳懷澄生死同年的林資銓(1877-1940),遇亂世則反省要如樹上蘭,四時保高潔;最特別的女學生黃金川(1907-1990),她期待男女均權的時代能早日來臨;而若面臨所求不得,但又不願保有莊子所言:「安時而處順」心態時,盧若騰(1600-1664)則發出警醒,不要誤入歧途,而成為人中之鬼。是故,「2016年大家來讀臺灣古典詩‧部落格文學獎」,筆者將賞析鄭經〈題東壁樓景自敘〉、章甫〈感興(二首之一)〉、陳懷澄〈自嘆〉、林資銓〈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黃金川〈女學生〉、盧若騰〈見鬼〉,六首臺灣古典詩的意境,進入詩人「欲求不得」時之各種感懷心境的文字之美。 

 

 

題東壁樓景自敘】  

西郭樓臺近水濱,青山白雲相與鄰。

試為閣中誰隱者,昔日先朝一漢臣。

 

  鄭經(1642-1681)於鄭成功過逝之後,乃率眾渡海東征;自鹿耳門登陸,弭平擁鄭襲者,而奪得政權繼承父志反清復明,入主安平城十九年自立為王。〈題東壁樓景自敘〉應是寫於1680年,也就是鄭經過逝前一年,收入於《全臺詩》,是七言絕句。鄭經於《東壁樓集‧自敘》曰:「公事之餘,無以自遣,或發於感慨之時,或寄於山水之前。」又於〈東壁樓〉後四句言:「朱濂斜捲盤波日,玉檻橫棲出岫煙。聽政餘閒覺寂寞,寄情山水墨翰筵。」由此可知,「東壁樓」應是鄭經最常出現的地方,或許是聴政處理公事,或讀書寄情山水墨翰;然而明確的地點,卻未見詳載。

投影片2.JPG

 

  〈題東壁樓景自敘〉的詩題意境,於前二句描述「東壁樓景」,後二句是「自敘」。第一句講述東壁樓的位置:鄭成功將「熱蘭遮城」命名為安平城,做為鄭家的宅第;因此鄭氏王朝的三代統治者,都居住於此。而承天府(今赤崁樓)則做為臺灣最高行政機構。半年後鄭成功病逝,鄭經入主臺灣後將承天府改為儲藏火藥的場所。由上推論,「東壁樓」應是位於現在的安平古堡。而詩中指西邊城牆的「西郭」,可能是西定坊的西側,濱臨臺江;又「高樓遠峙白雲邊,綠海環城動碧璉。孤渚彩霞生畫閣,一江明月渡漁船。」(〈東壁樓〉)此時浮出的畫面是東壁樓四週「綠海環城」,而且與海的距離相當近,乃至晚霞會映於閣中牆上,而成為千變萬化的畫閣。

  「青山白雲相與鄰」,則是記載相與鄰的遠景。府城週邊沒有高山,所以自東壁樓往東看去是新化區的木架山,往東南方看去是高雄的大崗山。此二句,所描述東壁樓的地理位置,是鄭經1664年依其父鄭成功所訂的府城區域並擴大升格。他將原屬承天府轄下的兩縣,升格為天興州與萬年州,並設三個司。再於承天府管轄地帶劃分四坊:東安坊、西定坊、鎮北坊、寧南坊;而二州下設24里。之所以特別提到府城行政規劃,主要是鄭經此劃定里坊的遠見,直至清朝仍被清廷所沿用。

開元寺圖.jpg

 

  第三句,直接告訴讀者有一位「隱者」住裡面,並於第四句自答是「先朝」,也就是閣中住著明朝的一位「漢臣」。此二句以今昔相互映照,今是隱者,昔是漢臣。再就地點觀之,今是在臺灣的「此閣」,昔是指明朝;而今整個神州被滿清佔領,只獨留昔日的漢臣於東寧(臺灣)自立為王。

  全詩的「時間」流轉,鄭經是以現居東壁樓內的隱者,來追憶山河變色的先朝;若以「空間」角度欣賞,則可看出此詩寫「景」的特色。首句是東壁樓,次句是登高眺望相與鄰的遠山、白雲;第三句回到閣中,第四句則跳躍至先朝所在的神州。所以他是以東壁樓周邊由近而遠;然後再拉回原點,最後轉換至故國山河的大空間意象。此詩與李後主的〈 虞美人〉相同,都是以「樓」為回憶的起點;但鄭詩並沒有「故國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的飄泊零落悲感。鄭經以一位隱士的角色撫今懷古,淡淡地傳達一位先朝漢臣的感懷;非如李後主那般濃烈的感懷故國,以致因〈虞美人〉而招來殺身之禍。

  鄭經雖然將臺灣定位為枕戈待旦的基地,但在他統治的十九年間,對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有建樹;並且將中國的官制引入臺灣,科舉制度、四書五經也影響臺灣漢文化,並且興建臺南首學孔廟。但是經過多年的征戰,財務透支,軍隊又缺乏補給,鄭經於1680年決定放棄東南沿海據點,退回臺灣;並將國事交給兒子鄭克𡒉處理,所以他詩中自言當一名隱者。但是這位「隱者」,並非是要將天下給許由,然後入藐姑射山,見四子求道的堯。而是鄭經自己定義的隱者--退居北園(今開元寺)。

1開元寺.jpg

 

   鄭經於其《東壁樓集》中,亦不乏展現明朝忠義的傲骨作品,如「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 」(〈悲中原未復〉)、「組練熊羆卒,遵養在東洵。企望青鷥至,年年獨不見。」(〈獨不見〉)、「蛟龍翻浪舞, 乘潮拜白鼉。無限秋景色,起詠大風歌 。」(〈臨江〉)等,誓言收復明室,恢復中原的悲壯詩歌。然而,中年的鄭經,在戰事不斷挫敗,所求未遂下,已覺心灰意冷;他應該是「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毅然放下朝政,興建北園。然而,他的隱士生活與眾不同,不是「空山儼谷靜,荒徑林塘幽」;而是終日飲酒賦詩、圍棋射獵,緃情長夜之樂。可惜,不幸於隔年馳馬狩獵時,暈厥墜馬而薨逝,從此北園夢斷。

 

1-6 主人孤島.jpg

 

  鄭經18歲左右與其幼弟乳母私通生子,而釀起喧然大波;據說這是造成鄭成功過度生氣,以致入主台灣半年就病死的原因之一。而後大家對鄭經的印象常常是停留在這私通事件,以及退隱後的緃情聲色。可見鄭經對臺灣用心經營19年的貢獻,仍敵不過人們對他父親鄭成功「民族英雄」的形象。然而,朱鴻林教授於1994年考定《東壁樓集》是鄭經的創作詩集,其內容八卷,言情寫志,更加肯定鄭經的文學地位。而此收藏於日本內閣文庫的原始資料共有四百八十首詩,其中不乏鄭經嚮往隱士生活的詩篇。或許鄭經年少若沒有繼承反清復明的父志,中國文學史上應該會多一位「生來性放曠,興起獨遨遊」的山水派詩人。

 

1-5屏蹟 鄭經.jpg

 

 

   

【參考資料】

1、參閱資料:維基百科【鄭經】【赤崁樓】【承天府(臺灣)】【安平古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7%B6%93

唐·李煜〈虞美人‧ 其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典故出自《莊子‧逍遙遊》

4、東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并序〉: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5、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6、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24

7、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cls.hs.yzu.edu.tw/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361

8、陳佳凌:《鄭經《東壁樓集》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WYnx68/search#result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感興.JPG

 

【感興(二首之一)】

昔想風雲會,今隨草木春。

 未交天下士,敢尚古之人?

 鐵鑄寧移錯,弓疑莫認眞。

 也知薑桂性,無地不艱辛。

 

       章甫(1760-1816)文明,號半崧,臺灣縣(今臺南市)人。嘉慶四年(1799),三次渡海赴考科舉都未中,於是回到家鄉辦學,並絕意仕途,不再進京趕考。此詩〈感興(二首之一)〉抒發自己的剛直性格,是造成此生不得志的原因。為五言律詩,押真韻,收入《全臺詩》第參冊。首聯,破題,以昔今為對比,述說自己嚮往如王粲〈詩〉所言之:「遭遇風雲會,託身鸞鳳間」的好際遇,希望成就一翻事業;然而,現況却是機運不佳,只得以落魄伴隨草木同春秋。

  其次,頷聯意境同於首聯。「未交天下士」,即是反思自身,未及風雲會,而又居於臺灣島,因此才德非凡的「天下士」,也未曾相識一人。「敢尚古之人?」即是自嘲,哪敢矜誇說要超越古人的建樹呢?而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因此「未交」對「敢尚」,「天下士」對「古之人」。

  而頸聯的對仗是「鐵鑄」對「弓疑」,此二者是寓言,一實一虛。另外「寧移錯」對「莫認真」;實者寧移錯,虛者莫認真。《莊子‧大宗師》之公案是大冶鑄「金」,而此詩作者將自己謙喻為「鐵」;他隱喻自己面對天地洪鑪的煉治,以及命運造化的大冶,即使加在身上的聲名都移除,也會勇於接受這天地的安排。 而「弓疑」,是說人生世事的無常變化,就如杯弓蛇影般虛幻不實;不要將挫折與失敗,誤當自己的本性就是如此。此處的「錯」字,本義是用金塗飾或鑲嵌,於此詩應可解為加在身上的聲名;而「真」與「錯」對仗,則解做本性、本原,即與「錯」有對仗之意象。而作者以莊子「大冶鑄金」的寓言自喻,他不外乎是要借用子來體悟生死的「成然寐,蘧然覺」,帶出自己尾聯的覺悟。

2.new薑.jpg

 

  尾聯,「也知薑桂性,無地不艱辛」,是作者面對起伏人生境遇的感悟,尤其三次科舉皆不中更是挫折。首聯以「今隨草木春」自喻,而尾聯也以植物的「也知薑桂性」來呼應,這是作者的功力所在。難怪王國璠讚其詩曰:「按半崧之詩,體制、格力、氣象、興趣、音節五法俱備而不入俚……故非獨五、七言律波瀾壯闊、法度精嚴,如建大將旗鼓,雖八面受敵,無懈可擊。」

  作者雖然形容自己的現況是跟隨天地四時運轉,以及猶如草木榮枯般不斷地輪迴;但他自認為--「我不是一般的小草」,而是內心有著不流俗、不屈服的薑桂辣,《文心雕龍》云:「夫薑桂同地,辛在本性。」但是,也就是這不妥協的辛辣本性,造就今日的所求皆不如意,而「無地不艱辛」。作者也曾想風雲會,更想有超越古人的建樹,但反省原因就出於自己的剛直性格。如同他在〈寫懷〉所言:「病久如曾愈,愁多不覺添。依然薑性辣,敢比諫書嚴。」英雄最怕病來磨,然而久病的作者,並未對病投降;他仍以比「諫書」還嚴,來自喻剛直的性格。再者,他這種不妥協的個性,也可以從〈示兒孫〉略知一二:「硯上我家田,傳耕幾百年。固窮休送鬼,安業亦云仙。」告誡子孫,這塊家傳的硯,已筆墨田耕數百年,即使窮困潦倒,也不可以拿來送人中之鬼,當做改善生活的賄賂物。

2-3.jpg

  泰戈爾說:「一個人擁有什麼,他的限制也就在那裡。」然而,作者並未給自己的薑桂性給限制住,他願意為自己的剛正不阿,接受命運不順遂的事實。所以他在〈次甦齋再來草元韻十三首‧臘盡日書懷〉云:「歸鄉終歲掩雲關,雅愛幽居不市闤。來日逢春隨處好,頻年送臘幾時還。破癡要解拈花笑,覺悟曾聞點石頑。萬態升沉渾是夢,千金難買一身閒。」由此可知,作者頑石點頭的覺悟,應與子來的「成然寐,蘧然覺」是相同的。

 

 

【參考資料】

1、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自嘆.JPG

 

  【自嘆】

自嘆年逾弱冠餘,摩挲紙硯竟何如。

處籠誰道非凡鳥,入肆方知是腐魚。

有志班超宜擲筆,窮途阮籍正迴車。

管城到此終無用,始悔當時解讀書。

 

  陳懷澄(1877-1940),字水心,號沁園,別署虞泉,彰化鹿港人。〈自嘆〉為七言律詩,詩題已充份傳達作者的無奈與感傷意境。因其生於清領時期,祖父拓墾中部有成,累積豐厚家產;因此自幼於私塾接受傳統儒家教育,以參加科舉考試為人生目標。然而,臺灣於1895年割讓日本,作者於三年後,也就是21歲弱冠時創作此詩,所以首聯即「自嘆年逾弱冠餘,摩挲紙硯竟何如」,問讀書究竟做什麼?其實,這個問題如果拿到科技已日新異的現在一樣適用。所不同的是作者身處改朝換代的日據初期背景,以致於對未來感到一片茫然與焦慮不安。原本以為只要「摩挲紙硯」,寒窗苦讀,早晚都會金榜題名而光耀門楣;豈知世局驟變,天下士未交,風雲會幻滅,因此問「竟何如?」在此,首聯即破題,點明〈自嘆〉何事。

  頷聯,「處籠誰道非凡鳥,入肆方知是腐魚。」「處籠」對「入肆」,「誰道」對「方知」,「非凡鳥」對「是腐魚」。其以籠中鳳自喻受困,雖有才華,而無人知曉,當然也無法展翅高飛。此「非凡鳥」表示鳳,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簡傲》。而飽讀詩書,滿腹才華的自己,喪失科舉應考的機會,就像《莊子‧外物》所言,您就直接到「枯魚之肆」來找我吧! 作者如這尾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也就是,沒有了試場,我已是一尾腐魚。此聯,一嘆懷才不遇,再嘆造化弄人。

3.jpg

 

  頸聯,「有志班超宜擲筆,窮途阮籍正迴車。」「有志」對「窮途」,「班超」對「阮籍」,「宜」對「正」,「擲筆」對「迴車」。此聯是以班超「投筆從戎」,及阮籍「窮途迴車」二個典故來勉勵自己。班超有志的典故,是出自《後漢書‧班超傳》;投筆從戎的班超,立志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成為一位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阮籍於車跡所窮處折反的典故,出自《晉書‧阮籍傳》。因為世道的混亂,阮籍堅決守志,不願捲入政治鬥爭為官;但另一方面,他又必須守護家族成員。於是他的處境,乃如窮途迴車,在希望與絕望中掙扎徘徊。由此可知,作者以班超的大丈夫之志,勉勵自己當起而效优。次舉阮籍的「正」迴車,期許自己身處變動的時代,仍能堅守理想與抱負。然此迴車典故,為尾聯埋下一個徬徨心境的伏筆。

3-3陳懷澄先生.jpg

 

  尾聯,「管城到此終無用,始悔當時解讀書。」詩意至此,以「讀書終無用」,回應首聯的「摩挲紙硯竟何如」--後悔年少太聰明,走上讀書這一途。「管城子」指筆,始於韓愈《毛穎傳》的典故。而作者所展現的情緒起落,是此詩的特色--從「竟何如」自嘆時局的無常驟變,而當登第路消失時,無奈地認為自己是籠中鳳般懷才不遇;以及是一尾沒有空間發揮的肆中腐魚。然而,讀聖賢書人皆知天行健以自強不息,於是作者在頸聯又將情緒帶到激昂的「宜」擲筆、「正」迴車,也就是讓你感覺他要「立馬」行動了。但是,最後只要想到國家淪亡,仕無出路,心情又愁腸百結,認為讀書無用;其心境如唐朝‧岑參〈行軍詩〉所云:「早知逢世亂,少小謾讀書。悔不學彎弓,向東射狂胡。」

  全詩可見一位弱冠青年,內心被時代的巨變衝擊後,所產生的自嘆。他之所以情緒轉折如此之大,乃在於「年少」涉事未深;然而這說法,若以呂赫若的小說〈牛車〉對比,又不具代表性。因為同樣日據背景下的男主角楊添丁,已是二個小孩的父親;他面對貨運業興起,而繼承祖業的「牛車運輸」已快被淘汰時,他還是不知改行或賣掉牛車。楊添丁與此詩作者一樣,不斷問「現在我拼足老命,也沒有懶惰,而晚上更是沒有睡好,天一亮就出門,但是『怎樣就是賺不到錢?』」「我這麼拼命,也無法賺到錢,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啊。難道神明也瞎眼了嗎?」他苦悶到連神明都罵了可見他們對日治時代有共通的質疑,就是一分耕枟「不再」是一分收獲。或許早期純樸的農村,人民過著小國寡民的安定日子而習以為常;他們並沒有動盪的世局,讓他們體悟「無常」才是常道。再者,二位作者是否有隱藏版的意涵呢?他們是否暗示「執著」傳統父權社會觀念,不懂創新與變通,將為自己帶來死路一條這或許就是台灣第一位女古典詩人、 女權發聲者~〈女學生〉黃金川所議「安得女權平等日」之緣起。

 

 

【參考資料】

1、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JPG

 

【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  

空庭有幽篁,素抱凌霜節。

勁直縱不妨,難禁羊角烈。

君子遭亂世,過剛勢必折。

何如樹上蘭,四時保高潔。

 

  林資銓(1877-1940),字仲衡,號壺隱,臺中霧峰人,是望族霧峰林家的後人。作者身處清末,臺灣被割據給日本的年代;他與〈自嘆〉作者陳懷澄先生同年生死,也同時參加臺灣三大詩社之一的櫟社。〈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即是亂世如何安身立命的感悟,此為五言古詩,選自《全臺詩》第貳拾玖冊。

  〈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有八句;前四句寫「庭竹為大風所折」,後四句寫「有感」。「空庭有幽篁」,是竹叢位於幽寂的庭園,而「幽篁」也代表君子;所以首句「空庭」與「幽篁」傳達了君子內心的寂靜與高潔的意境。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此「無竹令人俗」一出,天下君子居則不可無竹矣。(註:寒舍門口也不免俗) 

  第二句,「素抱凌霜節」之「素抱」是平素的抱負。而「凌霜節」之「凌」有積冰或侵犯義, 而「霜」是零度以下所凝结而成,是故整句凸顯竹篁抵抗霜寒的志節。所以「凌霜節」常被引申為君子的特質,如唐朝‧徐夤「爭如澗底凌霜節,不受秦皇亂世官。」然邵雍却說:「奈何苦愛凌霜節,况是猶存鏤管名」,他以道家的無為,給愛竹的君子一記「猶存鏤管名」的小小棒喝。

4-5竹林.jpg

 

  「勁直縱不妨」,喻竹的筆直、高聳,又堅強的勁道。而屈原於《九歌‧山鬼》記:「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此即是竹子筆直高聳的特質,但為何會不見天呢?因為世界上長得最快速的植物就是鄭板橋所言「壹節復壹節,千枝攢萬葉」的竹子,而且它可以高達40公尺;因此高大挺拔的竹叢,確實是可以遮天蔽日的。

  再者,《莊子‧逍遙遊》曰:「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其中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羊角」與「難禁羊角烈 」的羊角是相同的,都是借羊彎曲向上的角來表示「旋風」。而這風力有多大呢?那一定要參考充滿綠林好漢的《水滸傳》所下的定義:「羊角風旋天地黑,黃沙漠漠雲陰澀。」也就是說竹子再怎麼高聳、耐霜寒、堅強又筆直,終究難以抵抗足以「旋天地黑」的羊角風來襲,所以作者「烈」字用得傳神,因為烈所以折。此四句記錄「庭竹為大風所折」的緣起。

  後四句,是作者借「事件」喻人的感懷。身處晚清與被殖民的日治初期,作者以「亂世」稱之。歷代文人對國家的動盪乃至滅亡,常有許多悲傷的抒發,如杜甫著名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而林資銓出身豪門,早年漂泊於中國大陸數年,所以當他面臨臺灣被割據的衝擊時,讓他有種「國破作降俘」的強烈悲痛,是故其以「君子遭亂世」來形容自身處境。而以「亂世」呼應第一句的「空庭」;「幽篁」對應此處的「君子」。再者,作者後來轉赴日本求學,但有無功而返的挫折;所以在種種不順遂的境遇下,勢必令他吃足苦頭。而他寫下「過剛勢必折」,應該是看見庭中竹叢為大風所折,內心被這外境所觸動的感悟。

4-6.jpg

  

  「何如樹上蘭,四時保高潔」此結尾二句,作者轉念自勉;應該學習樹上的蘭花,雖附生於樹上,但仍然可以保持高潔的特質。中國文化之中,蘭與竹、梅、菊合稱四君子,都是代表著凌霜無懼的高風亮節。尤其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蘭也是他最常使用的植物之一;如〈離騷〉「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而此詩的重點,乃是林資銓以蘭花「依附」於樹上,喻指自己當下被殖民的角色;雖然遭逢所依附的國家被割讓,但他沒有自怨自嘆,而是提醒自己要學習蘭花「韻高與眾殊,雲霧相持逐。」因為大時代的共業如黃沙漠漠的羊角風,並非你我就可以改變;就像近幾年北非、西亞的阿拉伯世界革命浪潮,造成數百萬人遷徙歐洲的難民潮。他們為了求生存,不得不舉家冒著死亡威脅,離開原本安定的家園,而奔向茫然的未來。所以,林資詮於此詩中「有感」;他體悟到--只是轉個念頭,就可以海闊天空,四時吉祥。

 

 

【參考資料】

1、 宋‧劉克莊〈藥洲四首‧其二〉「 役民如犬馬,國破作降俘。往往湖中石,宣和艮嶽無。」

2、明鄭‧鄭經〈詠蘭〉「清馥生幽谷, 餘香滿翠麓。韻高與眾殊,雲霧相馳逐。」

3、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女學生.JPG

 

【女學生】

詎甘繡閣久埋頭,負笈京師萬里遊。

雌伏胸愁無點墨,雄飛跡可遍寰球。

書深莫被文明誤,學苦須從哲理求。

安得女權平等日,漫將天賦付東流。

 

  黃金川(1907-1990)臺南鹽水港人,臺灣被割據日本後十二年出生, 為戰後臺灣省議長黃朝琴之妹,是臺灣第一位女古典詩人,被譽為三台才女。此詩為〈七言律詩〉,收入於其少女時代著作集--《金川詩草》。作者週歲喪父,早年隨母親及二位兄長至日本就學,18歲畢業於東京高等女校。此詩〈女學生〉,是作者對傳統的父權社會及男女不平等的積極控訴。

  首聯,「詎甘繡閣久埋頭,負笈京師萬里遊。「詎」ㄐㄩ ˋ ,豈,「詎甘」指哪裡甘心「繡閣」是指女子的居室裝飾華麗如繡,也代表女子的閨房。首句即揭開詩的主角是一位未婚小姐。作者自問:哪會甘願在女子的閨房裡埋頭深鎖做女紅呢?出發吧!揹起書箱到「京師」萬里遊。日據時期的京師,是指日本的首都東京。而「笈」是用竹或籐所編織可放百物。如《史記‧蘇秦傳》:「負笈從師」。由此可知,此聯第一句表明「女」,第二句負笈萬里當一位「學生」,「女學生」詩題已破題而出。

  頷聯,「雌伏胸愁無點墨,雄飛跡可遍寰球。」律詩的頷聯與頸聯皆有完整對仗,故「雌」對「雄」,「伏」對「飛」,「胸愁無點墨」對「跡可遍寰球」。雌伏是指母雞趴在窩裡,喻屈居下位;而作者借此自勉,身為女性不要沒信心,不要被刻板印象框住,而自認是胸無半點墨的女生。她認為只要「雄飛」,也就是發奮圖強,則每個人都「跡可遍寰球」,此引自《漢書.趙典傳》所言:「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5-4黃金川.jpg

  

  頸聯,「書深莫被文明誤,學苦須從哲理求。」「書深」對「學苦」,「莫被」對「須從」,「文明」對「哲理」「誤」對「求」。此聯是承繼頜聯「雄飛」而來,除了遍寰球外,又懂得求學問的方法。是故,她提出二個用功的態度:一是「書深莫被文明誤」,認為深奧的經典古籍,不要以現代的「文明」角度解讀;而是必須立足於經典及其作者所處的年代領悟,方不致於誤解經典的真實義理。二者「學苦須從哲理求」,此「學苦」應是倒裝句,表示認真學習;黃金川今欲苦學世間的學問,所以自勉要脚踏實地從宇宙人生的哲理中尋找方向與答案,不要人云亦云而被文明所誤導。

  尾聯,「安得女權平等日,漫將天賦付東流。」「安得」二字表示如何能得、怎能得,也有「不可得」的意思,於此聯應做「不可得」解釋較符合詩的意象。當年劉邦於群雄中脫穎而出,於衣錦還鄉之際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求才若渴,期盼有英勇的將士駐守四方,以安定城邦。而今黃金川所需要的正是這個「機會」,他有滿懷的理想抱負想要隨心所欲恣意揮灑,但却等不到男女平等的機運。所以,她心中感到無限的失望與惆悵,乃至絕望地形容只能將自己的天賦與才華,付之東流水。

5-6new.jpg

 

  詩題,特別標名「女」,她所要傳達的是日據時代,男女不平等的傳統父權社會,女性所遭遇的限制。是故,作者以「詎甘繡閣久埋頭」表示當時的女性,是足不出戶,而常甘於繡閣做女紅。而「雌伏胸愁無點墨」,則是述說傳統社會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刻板定位。最後,上天所賦予的資質與才華,因為「安得女權平等日」,等不到男女平等的受教機會,所以都只是空花水月。

  全詩由首聯的負笈出發、頷聯跡遍寰球、頸聯的書深如何哲理求,都像賣牛奶的女孩一般做著完美計劃;然而到了尾聯嘎然而止,一切前功盡棄而付諸東流水--因為男女不平等。此詩可謂是女權主義的代表作,令人心頭為之一震。雖然作者18歲就自日本留學回來,然而她只是少數的幸運兒;創作此詩,無不希望這個社會能如《莊子‧徐无鬼》言:「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平等」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始終要有人面臨生死交關的脅迫時,「能無犯不韙」挺身而出。如同曼德拉為追求黑人平權,而被非洲政府關了27年,75歲當一任總統,就告老還鄉,繼續為人權弱勢奔走;廢除種族隔離,實現種族和解。而諾貝爾最年輕得獎人17歲的馬拉拉,她是巴基斯坦的女學生,為了爭取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她被塔利班組織的恐怖分子死亡威脅乃至槍擊。但是她在諾貝爾頒獎典禮時說道:「謝謝我的父親讓我知道『妳應該和男孩一樣有很多選擇。』」

 

【參考資料】

1、《文選‧ 劉邦.雜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 盧若騰 〈見鬼〉:「昨日剛見人,今日忽見鬼。猛然悟我愚,遲矣知人匪。人情深於淵,人貌厚於霼。劇談天下事,顧盼一何偉。小小得喪間,便同慕膻蟻。假令臨死生,能無犯不韙。鬚眉本丈夫,胡爲畏首尾。松柏獨也青,歲寒今存幾?」http://v220414.pixnet.net/blog/post/449224598-2016%E5%B9%B4%E5%A4%A7%E5%AE%B6%E4%BE%86%E8%AE%80%E8%87%BA%E7%81%A3%E5%8F%A4%E5%85%B8%E8%A9%A96-6%E3%80%90%E8%A6%8B%E9%AC%BC%E3%80%91

3、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女學生 ● 考古題特搜補充】

黃金川 女學生 考古題1.JPG

黃金川 女學生 考古題2.JPG

黃金川 女學生 考古題3.JPG

黃金川 女學生 考古題4.JPG

黃金川 女學生 考古題5.JPG

女學生考古題6.jpg 

Screenshot_20230731-212555195 (1).jpg

簡報1.jpg

Screenshot_20230731-213432619 (1)_1_2.jpg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見鬼.JPG

 【見鬼 】

昨日剛見人,今日忽見鬼。

猛然悟我愚,遲矣知人匪。

人情深於淵,人貌厚於霼。

劇談天下事,顧盼一何偉。

小小得喪間,便同慕膻蟻。

假令臨死生,能無犯不韙。

鬚眉本丈夫,胡爲畏首尾。

松柏獨也青,歲寒今存幾?

 

   盧若騰(1600~1664),字閑之,號牧洲,福建金門人。 明朝‧崇禎庚辰十三年(1640)進士,曾當浙江布政使左參議,勤政愛民,所以百姓稱他為「盧菩薩」。1661年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臺灣海峽攻台之役,就發生在他過世前三年;因此盧若騰寫了許多關於鄭氏攻台的詩作,都是史實的見證作品,如「臺灣萬里外,此際事紛紜。物力耕漁裕,兵威戰伐勤。」(〈送人之臺灣〉)

6.jpg

 

  詩題〈見鬼〉之鬼,可謂是放棄為人的道德價值觀,而追求熾盛貪嗔癡者。本詩為五言古詩,共十六句,押尾韻, 收入《島噫詩》卷一。前四句,作者以幽默口吻破題,「昨日剛見人,今日忽見鬼。猛然悟我愚,遲矣知人匪。」此乃是調侃世人,本來以為昨天看到的是人,沒想到今天忽然就變成鬼。前二句,以「昨日」與「今日」一天之隔,即由人變鬼來表示人心變化的速度非常迅速。而三、四句是作者的自我嘲笑,因為他突然才瞭解到這個人本來就「不是人」,只是我太慢知道他是「人匪」,也就是「不是」人。

  「人情深於淵,人貌厚於霼。劇談天下事,顧盼一何偉。」五至八句,描繪人中鬼的樣貌。盧若騰指人中鬼的本性,隱藏得比潭水還要深不可測,但臉上表情却又猶如被烏雲遮住,你完全看不出來他的喜怒哀樂。而若談論天下事,他又是「劇談天下事,顧盼一何偉」;也就是高談論闊不可一世地吸引眾人的注目。

  再者,人中鬼遇到名利事,「小小得喪間,便同慕膻蟻」,他又像貪求羊肉腥羶味的螞蟻一般聚集。此「慕膻蟻」典故出自《莊子‧徐無鬼》:「蟻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姓悅之。」此乃是許由以「蟻慕羊肉羶」反諷舜的「有為」,也具有「特殊的羶味」;因為他視民如子,使十餘萬戶追隨他而形成聚落。然而,作者筆下的人中鬼,並非為百姓犧牲奉獻的舜,而是追求名利的慕膻蟻;他們在面臨生死交關時,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挻身而出維護正義,所以詩云「假令臨死生,能無犯不韙」。

  最後四句,作者二問。「鬚眉本丈夫,胡爲畏首尾」原本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為什麼會變成四處趨炎附勢,畏首畏尾的人中鬼呢?其次,再問「而今松柏獨也青,歲寒今存幾?」有誰能在這個艱困的時代,還可以像松柏在寒冬中仍然保持青翠,不為名利所動搖?作者前十二句描繪他心中「人中鬼」的言行舉止,最後四句反問讀者作結。

6-5.jpg

 

  此詩,作者定義的「人中鬼」是內心陰沈,但由臉上看不出來的言行不一者;因為他表現在外的形象是高談闊論,又有理想抱負的樣貌。但事實上,他遇到名與利,則趨之若鶩,如同慕膻蟻;而需要在生死交關做抉擇時,他又不敢如〈女學生〉為正義發聲,也沒有章甫的 薑桂性 。這位本是人中丈夫者,卻為自己的利益阿諛奉承,變成一位畏首畏尾的 人 中 鬼 。但是,他的言行一點都不誇張,因為他的心中有所求,又沒有以正常的管道去努力經營事業,所以只好用盡心機與算計。由此可知,為何《莊子‧天地》中的老漢要回答子貢說:「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 ;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老漢也知道用機心,但是他羞而不為也。所以,作者不得不感慨嘆問,還有多少人有松柏無懼歲寒的志節。

   人生的長河,為了活著,「求」是人類的本能。求吉避凶、求不餓肚子,求長「生」、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求無「怨憎會」、求無「愛別離」、求「五蘊和合」。由此可知,「求」不一定不好,因為「求」可以讓我們人生更美好,社會更進步,國家更安定。然而,一帆風順是運氣好,不如意者常是十之八九。所以「求不得」時,應該要如何不覺得「苦」,這就是人生智慧的展現處。

6-8八苦.jpg

 

 

  2016年大家來讀臺灣古典詩,此次筆者選擇六篇「所求不得」時的感懷詩做討論賞析,至此告一段落,而筆者也可得到一個答案,「求不得苦」可說是「八苦」的總綱:首篇,鄭經的〈題東壁樓景自敘〉描述他在台19年的晚期,屢戰屢敗所求未遂之下,將國事交給兒子,自言當個隱士。然此隱士的心態不是放曠逍遙,而是終日飲酒賦詩、緃情長夜的「消沈」心情。第二篇,章甫〈感興(二首之一)〉寫其不得志時,「接受」自己剛直的薑桂性,為他帶來的不順遂;但他不悲傷,反而是正向的體悟。而第三篇,陳懷澄的〈自嘆〉,則是隨著臺灣被殖民的事實而愁腸百結,情緒起落無常,最後遺憾地表示「後悔」當個讀書人。第四篇,林資銓的〈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反思君子逢亂世,過剛勢必折,所以要學習蘭花;雖然蘭花和他的處境一般依附別人,但是只要「安時處順」,仍然可以四時保高潔。第五篇,黃金川〈女學生〉,是針對日治時代傳統父權社會的男女不平等,透過文學詩篇積極的發聲,「爭取」女權日能早點來到。

  以上五篇乃是面對「所求不如意」時,每位作者所表達的不同詩意,有消沈、有接受,有悔不當初,更有安時處順,乃至更有無懼世道,極力提倡女權者。雖有種種的心態呈現,但是他們尚保持在為自己理想抱負而寫的感懷;因為他們都還想當一棵耐歲寒的松柏。然而,盧若騰的〈見鬼〉則是生動描繪人心若不正,易落入投機取巧;倘若再機關算盡,只為一己之私,則將變成一位畏首畏尾的「人中鬼」。綜上詩篇可知,吾人在面對「所求不如己意」時,若能安時處順,好壞都接受,則心是自由的。

 

 

【參考資料】

1、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