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嘆.JPG

 

  【自嘆】

自嘆年逾弱冠餘,摩挲紙硯竟何如。

處籠誰道非凡鳥,入肆方知是腐魚。

有志班超宜擲筆,窮途阮籍正迴車。

管城到此終無用,始悔當時解讀書。

 

  陳懷澄(1877-1940),字水心,號沁園,別署虞泉,彰化鹿港人。〈自嘆〉為七言律詩,詩題已充份傳達作者的無奈與感傷意境。因其生於清領時期,祖父拓墾中部有成,累積豐厚家產;因此自幼於私塾接受傳統儒家教育,以參加科舉考試為人生目標。然而,臺灣於1895年割讓日本,作者於三年後,也就是21歲弱冠時創作此詩,所以首聯即「自嘆年逾弱冠餘,摩挲紙硯竟何如」,問讀書究竟做什麼?其實,這個問題如果拿到科技已日新異的現在一樣適用。所不同的是作者身處改朝換代的日據初期背景,以致於對未來感到一片茫然與焦慮不安。原本以為只要「摩挲紙硯」,寒窗苦讀,早晚都會金榜題名而光耀門楣;豈知世局驟變,天下士未交,風雲會幻滅,因此問「竟何如?」在此,首聯即破題,點明〈自嘆〉何事。

  頷聯,「處籠誰道非凡鳥,入肆方知是腐魚。」「處籠」對「入肆」,「誰道」對「方知」,「非凡鳥」對「是腐魚」。其以籠中鳳自喻受困,雖有才華,而無人知曉,當然也無法展翅高飛。此「非凡鳥」表示鳳,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簡傲》。而飽讀詩書,滿腹才華的自己,喪失科舉應考的機會,就像《莊子‧外物》所言,您就直接到「枯魚之肆」來找我吧! 作者如這尾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也就是,沒有了試場,我已是一尾腐魚。此聯,一嘆懷才不遇,再嘆造化弄人。

3.jpg

 

  頸聯,「有志班超宜擲筆,窮途阮籍正迴車。」「有志」對「窮途」,「班超」對「阮籍」,「宜」對「正」,「擲筆」對「迴車」。此聯是以班超「投筆從戎」,及阮籍「窮途迴車」二個典故來勉勵自己。班超有志的典故,是出自《後漢書‧班超傳》;投筆從戎的班超,立志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成為一位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阮籍於車跡所窮處折反的典故,出自《晉書‧阮籍傳》。因為世道的混亂,阮籍堅決守志,不願捲入政治鬥爭為官;但另一方面,他又必須守護家族成員。於是他的處境,乃如窮途迴車,在希望與絕望中掙扎徘徊。由此可知,作者以班超的大丈夫之志,勉勵自己當起而效优。次舉阮籍的「正」迴車,期許自己身處變動的時代,仍能堅守理想與抱負。然此迴車典故,為尾聯埋下一個徬徨心境的伏筆。

3-3陳懷澄先生.jpg

 

  尾聯,「管城到此終無用,始悔當時解讀書。」詩意至此,以「讀書終無用」,回應首聯的「摩挲紙硯竟何如」--後悔年少太聰明,走上讀書這一途。「管城子」指筆,始於韓愈《毛穎傳》的典故。而作者所展現的情緒起落,是此詩的特色--從「竟何如」自嘆時局的無常驟變,而當登第路消失時,無奈地認為自己是籠中鳳般懷才不遇;以及是一尾沒有空間發揮的肆中腐魚。然而,讀聖賢書人皆知天行健以自強不息,於是作者在頸聯又將情緒帶到激昂的「宜」擲筆、「正」迴車,也就是讓你感覺他要「立馬」行動了。但是,最後只要想到國家淪亡,仕無出路,心情又愁腸百結,認為讀書無用;其心境如唐朝‧岑參〈行軍詩〉所云:「早知逢世亂,少小謾讀書。悔不學彎弓,向東射狂胡。」

  全詩可見一位弱冠青年,內心被時代的巨變衝擊後,所產生的自嘆。他之所以情緒轉折如此之大,乃在於「年少」涉事未深;然而這說法,若以呂赫若的小說〈牛車〉對比,又不具代表性。因為同樣日據背景下的男主角楊添丁,已是二個小孩的父親;他面對貨運業興起,而繼承祖業的「牛車運輸」已快被淘汰時,他還是不知改行或賣掉牛車。楊添丁與此詩作者一樣,不斷問「現在我拼足老命,也沒有懶惰,而晚上更是沒有睡好,天一亮就出門,但是『怎樣就是賺不到錢?』」「我這麼拼命,也無法賺到錢,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啊。難道神明也瞎眼了嗎?」他苦悶到連神明都罵了可見他們對日治時代有共通的質疑,就是一分耕枟「不再」是一分收獲。或許早期純樸的農村,人民過著小國寡民的安定日子而習以為常;他們並沒有動盪的世局,讓他們體悟「無常」才是常道。再者,二位作者是否有隱藏版的意涵呢?他們是否暗示「執著」傳統父權社會觀念,不懂創新與變通,將為自己帶來死路一條這或許就是台灣第一位女古典詩人、 女權發聲者~〈女學生〉黃金川所議「安得女權平等日」之緣起。

 

 

【參考資料】

1、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JPG

 

【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  

空庭有幽篁,素抱凌霜節。

勁直縱不妨,難禁羊角烈。

君子遭亂世,過剛勢必折。

何如樹上蘭,四時保高潔。

 

  林資銓(1877-1940),字仲衡,號壺隱,臺中霧峰人,是望族霧峰林家的後人。作者身處清末,臺灣被割據給日本的年代;他與〈自嘆〉作者陳懷澄先生同年生死,也同時參加臺灣三大詩社之一的櫟社。〈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即是亂世如何安身立命的感悟,此為五言古詩,選自《全臺詩》第貳拾玖冊。

  〈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有八句;前四句寫「庭竹為大風所折」,後四句寫「有感」。「空庭有幽篁」,是竹叢位於幽寂的庭園,而「幽篁」也代表君子;所以首句「空庭」與「幽篁」傳達了君子內心的寂靜與高潔的意境。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此「無竹令人俗」一出,天下君子居則不可無竹矣。(註:寒舍門口也不免俗) 

  第二句,「素抱凌霜節」之「素抱」是平素的抱負。而「凌霜節」之「凌」有積冰或侵犯義, 而「霜」是零度以下所凝结而成,是故整句凸顯竹篁抵抗霜寒的志節。所以「凌霜節」常被引申為君子的特質,如唐朝‧徐夤「爭如澗底凌霜節,不受秦皇亂世官。」然邵雍却說:「奈何苦愛凌霜節,况是猶存鏤管名」,他以道家的無為,給愛竹的君子一記「猶存鏤管名」的小小棒喝。

4-5竹林.jpg

 

  「勁直縱不妨」,喻竹的筆直、高聳,又堅強的勁道。而屈原於《九歌‧山鬼》記:「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此即是竹子筆直高聳的特質,但為何會不見天呢?因為世界上長得最快速的植物就是鄭板橋所言「壹節復壹節,千枝攢萬葉」的竹子,而且它可以高達40公尺;因此高大挺拔的竹叢,確實是可以遮天蔽日的。

  再者,《莊子‧逍遙遊》曰:「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其中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羊角」與「難禁羊角烈 」的羊角是相同的,都是借羊彎曲向上的角來表示「旋風」。而這風力有多大呢?那一定要參考充滿綠林好漢的《水滸傳》所下的定義:「羊角風旋天地黑,黃沙漠漠雲陰澀。」也就是說竹子再怎麼高聳、耐霜寒、堅強又筆直,終究難以抵抗足以「旋天地黑」的羊角風來襲,所以作者「烈」字用得傳神,因為烈所以折。此四句記錄「庭竹為大風所折」的緣起。

  後四句,是作者借「事件」喻人的感懷。身處晚清與被殖民的日治初期,作者以「亂世」稱之。歷代文人對國家的動盪乃至滅亡,常有許多悲傷的抒發,如杜甫著名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而林資銓出身豪門,早年漂泊於中國大陸數年,所以當他面臨臺灣被割據的衝擊時,讓他有種「國破作降俘」的強烈悲痛,是故其以「君子遭亂世」來形容自身處境。而以「亂世」呼應第一句的「空庭」;「幽篁」對應此處的「君子」。再者,作者後來轉赴日本求學,但有無功而返的挫折;所以在種種不順遂的境遇下,勢必令他吃足苦頭。而他寫下「過剛勢必折」,應該是看見庭中竹叢為大風所折,內心被這外境所觸動的感悟。

4-6.jpg

  

  「何如樹上蘭,四時保高潔」此結尾二句,作者轉念自勉;應該學習樹上的蘭花,雖附生於樹上,但仍然可以保持高潔的特質。中國文化之中,蘭與竹、梅、菊合稱四君子,都是代表著凌霜無懼的高風亮節。尤其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蘭也是他最常使用的植物之一;如〈離騷〉「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而此詩的重點,乃是林資銓以蘭花「依附」於樹上,喻指自己當下被殖民的角色;雖然遭逢所依附的國家被割讓,但他沒有自怨自嘆,而是提醒自己要學習蘭花「韻高與眾殊,雲霧相持逐。」因為大時代的共業如黃沙漠漠的羊角風,並非你我就可以改變;就像近幾年北非、西亞的阿拉伯世界革命浪潮,造成數百萬人遷徙歐洲的難民潮。他們為了求生存,不得不舉家冒著死亡威脅,離開原本安定的家園,而奔向茫然的未來。所以,林資詮於此詩中「有感」;他體悟到--只是轉個念頭,就可以海闊天空,四時吉祥。

 

 

【參考資料】

1、 宋‧劉克莊〈藥洲四首‧其二〉「 役民如犬馬,國破作降俘。往往湖中石,宣和艮嶽無。」

2、明鄭‧鄭經〈詠蘭〉「清馥生幽谷, 餘香滿翠麓。韻高與眾殊,雲霧相馳逐。」

3、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女學生.JPG

 

【女學生】

詎甘繡閣久埋頭,負笈京師萬里遊。

雌伏胸愁無點墨,雄飛跡可遍寰球。

書深莫被文明誤,學苦須從哲理求。

安得女權平等日,漫將天賦付東流。

 

  黃金川(1907-1990)臺南鹽水港人,臺灣被割據日本後十二年出生, 為戰後臺灣省議長黃朝琴之妹,是臺灣第一位女古典詩人,被譽為三台才女。此詩為〈七言律詩〉,收入於其少女時代著作集--《金川詩草》。作者週歲喪父,早年隨母親及二位兄長至日本就學,18歲畢業於東京高等女校。此詩〈女學生〉,是作者對傳統的父權社會及男女不平等的積極控訴。

  首聯,「詎甘繡閣久埋頭,負笈京師萬里遊。「詎」ㄐㄩ ˋ ,豈,「詎甘」指哪裡甘心「繡閣」是指女子的居室裝飾華麗如繡,也代表女子的閨房。首句即揭開詩的主角是一位未婚小姐。作者自問:哪會甘願在女子的閨房裡埋頭深鎖做女紅呢?出發吧!揹起書箱到「京師」萬里遊。日據時期的京師,是指日本的首都東京。而「笈」是用竹或籐所編織可放百物。如《史記‧蘇秦傳》:「負笈從師」。由此可知,此聯第一句表明「女」,第二句負笈萬里當一位「學生」,「女學生」詩題已破題而出。

  頷聯,「雌伏胸愁無點墨,雄飛跡可遍寰球。」律詩的頷聯與頸聯皆有完整對仗,故「雌」對「雄」,「伏」對「飛」,「胸愁無點墨」對「跡可遍寰球」。雌伏是指母雞趴在窩裡,喻屈居下位;而作者借此自勉,身為女性不要沒信心,不要被刻板印象框住,而自認是胸無半點墨的女生。她認為只要「雄飛」,也就是發奮圖強,則每個人都「跡可遍寰球」,此引自《漢書.趙典傳》所言:「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5-4黃金川.jpg

  

  頸聯,「書深莫被文明誤,學苦須從哲理求。」「書深」對「學苦」,「莫被」對「須從」,「文明」對「哲理」「誤」對「求」。此聯是承繼頜聯「雄飛」而來,除了遍寰球外,又懂得求學問的方法。是故,她提出二個用功的態度:一是「書深莫被文明誤」,認為深奧的經典古籍,不要以現代的「文明」角度解讀;而是必須立足於經典及其作者所處的年代領悟,方不致於誤解經典的真實義理。二者「學苦須從哲理求」,此「學苦」應是倒裝句,表示認真學習;黃金川今欲苦學世間的學問,所以自勉要脚踏實地從宇宙人生的哲理中尋找方向與答案,不要人云亦云而被文明所誤導。

  尾聯,「安得女權平等日,漫將天賦付東流。」「安得」二字表示如何能得、怎能得,也有「不可得」的意思,於此聯應做「不可得」解釋較符合詩的意象。當年劉邦於群雄中脫穎而出,於衣錦還鄉之際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求才若渴,期盼有英勇的將士駐守四方,以安定城邦。而今黃金川所需要的正是這個「機會」,他有滿懷的理想抱負想要隨心所欲恣意揮灑,但却等不到男女平等的機運。所以,她心中感到無限的失望與惆悵,乃至絕望地形容只能將自己的天賦與才華,付之東流水。

5-6new.jpg

 

  詩題,特別標名「女」,她所要傳達的是日據時代,男女不平等的傳統父權社會,女性所遭遇的限制。是故,作者以「詎甘繡閣久埋頭」表示當時的女性,是足不出戶,而常甘於繡閣做女紅。而「雌伏胸愁無點墨」,則是述說傳統社會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刻板定位。最後,上天所賦予的資質與才華,因為「安得女權平等日」,等不到男女平等的受教機會,所以都只是空花水月。

  全詩由首聯的負笈出發、頷聯跡遍寰球、頸聯的書深如何哲理求,都像賣牛奶的女孩一般做著完美計劃;然而到了尾聯嘎然而止,一切前功盡棄而付諸東流水--因為男女不平等。此詩可謂是女權主義的代表作,令人心頭為之一震。雖然作者18歲就自日本留學回來,然而她只是少數的幸運兒;創作此詩,無不希望這個社會能如《莊子‧徐无鬼》言:「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平等」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始終要有人面臨生死交關的脅迫時,「能無犯不韙」挺身而出。如同曼德拉為追求黑人平權,而被非洲政府關了27年,75歲當一任總統,就告老還鄉,繼續為人權弱勢奔走;廢除種族隔離,實現種族和解。而諾貝爾最年輕得獎人17歲的馬拉拉,她是巴基斯坦的女學生,為了爭取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她被塔利班組織的恐怖分子死亡威脅乃至槍擊。但是她在諾貝爾頒獎典禮時說道:「謝謝我的父親讓我知道『妳應該和男孩一樣有很多選擇。』」

 

【參考資料】

1、《文選‧ 劉邦.雜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 盧若騰 〈見鬼〉:「昨日剛見人,今日忽見鬼。猛然悟我愚,遲矣知人匪。人情深於淵,人貌厚於霼。劇談天下事,顧盼一何偉。小小得喪間,便同慕膻蟻。假令臨死生,能無犯不韙。鬚眉本丈夫,胡爲畏首尾。松柏獨也青,歲寒今存幾?」http://v220414.pixnet.net/blog/post/449224598-2016%E5%B9%B4%E5%A4%A7%E5%AE%B6%E4%BE%86%E8%AE%80%E8%87%BA%E7%81%A3%E5%8F%A4%E5%85%B8%E8%A9%A96-6%E3%80%90%E8%A6%8B%E9%AC%BC%E3%80%91

3、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女學生 ● 考古題特搜補充】

黃金川 女學生 考古題1.JPG

黃金川 女學生 考古題2.JPG

黃金川 女學生 考古題3.JPG

黃金川 女學生 考古題4.JPG

黃金川 女學生 考古題5.JPG

女學生考古題6.jpg 

Screenshot_20230731-212555195 (1).jpg

簡報1.jpg

Screenshot_20230731-213432619 (1)_1_2.jpg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見鬼.JPG

 【見鬼 】

昨日剛見人,今日忽見鬼。

猛然悟我愚,遲矣知人匪。

人情深於淵,人貌厚於霼。

劇談天下事,顧盼一何偉。

小小得喪間,便同慕膻蟻。

假令臨死生,能無犯不韙。

鬚眉本丈夫,胡爲畏首尾。

松柏獨也青,歲寒今存幾?

 

   盧若騰(1600~1664),字閑之,號牧洲,福建金門人。 明朝‧崇禎庚辰十三年(1640)進士,曾當浙江布政使左參議,勤政愛民,所以百姓稱他為「盧菩薩」。1661年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臺灣海峽攻台之役,就發生在他過世前三年;因此盧若騰寫了許多關於鄭氏攻台的詩作,都是史實的見證作品,如「臺灣萬里外,此際事紛紜。物力耕漁裕,兵威戰伐勤。」(〈送人之臺灣〉)

6.jpg

 

  詩題〈見鬼〉之鬼,可謂是放棄為人的道德價值觀,而追求熾盛貪嗔癡者。本詩為五言古詩,共十六句,押尾韻, 收入《島噫詩》卷一。前四句,作者以幽默口吻破題,「昨日剛見人,今日忽見鬼。猛然悟我愚,遲矣知人匪。」此乃是調侃世人,本來以為昨天看到的是人,沒想到今天忽然就變成鬼。前二句,以「昨日」與「今日」一天之隔,即由人變鬼來表示人心變化的速度非常迅速。而三、四句是作者的自我嘲笑,因為他突然才瞭解到這個人本來就「不是人」,只是我太慢知道他是「人匪」,也就是「不是」人。

  「人情深於淵,人貌厚於霼。劇談天下事,顧盼一何偉。」五至八句,描繪人中鬼的樣貌。盧若騰指人中鬼的本性,隱藏得比潭水還要深不可測,但臉上表情却又猶如被烏雲遮住,你完全看不出來他的喜怒哀樂。而若談論天下事,他又是「劇談天下事,顧盼一何偉」;也就是高談論闊不可一世地吸引眾人的注目。

  再者,人中鬼遇到名利事,「小小得喪間,便同慕膻蟻」,他又像貪求羊肉腥羶味的螞蟻一般聚集。此「慕膻蟻」典故出自《莊子‧徐無鬼》:「蟻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姓悅之。」此乃是許由以「蟻慕羊肉羶」反諷舜的「有為」,也具有「特殊的羶味」;因為他視民如子,使十餘萬戶追隨他而形成聚落。然而,作者筆下的人中鬼,並非為百姓犧牲奉獻的舜,而是追求名利的慕膻蟻;他們在面臨生死交關時,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挻身而出維護正義,所以詩云「假令臨死生,能無犯不韙」。

  最後四句,作者二問。「鬚眉本丈夫,胡爲畏首尾」原本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為什麼會變成四處趨炎附勢,畏首畏尾的人中鬼呢?其次,再問「而今松柏獨也青,歲寒今存幾?」有誰能在這個艱困的時代,還可以像松柏在寒冬中仍然保持青翠,不為名利所動搖?作者前十二句描繪他心中「人中鬼」的言行舉止,最後四句反問讀者作結。

6-5.jpg

 

  此詩,作者定義的「人中鬼」是內心陰沈,但由臉上看不出來的言行不一者;因為他表現在外的形象是高談闊論,又有理想抱負的樣貌。但事實上,他遇到名與利,則趨之若鶩,如同慕膻蟻;而需要在生死交關做抉擇時,他又不敢如〈女學生〉為正義發聲,也沒有章甫的 薑桂性 。這位本是人中丈夫者,卻為自己的利益阿諛奉承,變成一位畏首畏尾的 人 中 鬼 。但是,他的言行一點都不誇張,因為他的心中有所求,又沒有以正常的管道去努力經營事業,所以只好用盡心機與算計。由此可知,為何《莊子‧天地》中的老漢要回答子貢說:「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 ;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老漢也知道用機心,但是他羞而不為也。所以,作者不得不感慨嘆問,還有多少人有松柏無懼歲寒的志節。

   人生的長河,為了活著,「求」是人類的本能。求吉避凶、求不餓肚子,求長「生」、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求無「怨憎會」、求無「愛別離」、求「五蘊和合」。由此可知,「求」不一定不好,因為「求」可以讓我們人生更美好,社會更進步,國家更安定。然而,一帆風順是運氣好,不如意者常是十之八九。所以「求不得」時,應該要如何不覺得「苦」,這就是人生智慧的展現處。

6-8八苦.jpg

 

 

  2016年大家來讀臺灣古典詩,此次筆者選擇六篇「所求不得」時的感懷詩做討論賞析,至此告一段落,而筆者也可得到一個答案,「求不得苦」可說是「八苦」的總綱:首篇,鄭經的〈題東壁樓景自敘〉描述他在台19年的晚期,屢戰屢敗所求未遂之下,將國事交給兒子,自言當個隱士。然此隱士的心態不是放曠逍遙,而是終日飲酒賦詩、緃情長夜的「消沈」心情。第二篇,章甫〈感興(二首之一)〉寫其不得志時,「接受」自己剛直的薑桂性,為他帶來的不順遂;但他不悲傷,反而是正向的體悟。而第三篇,陳懷澄的〈自嘆〉,則是隨著臺灣被殖民的事實而愁腸百結,情緒起落無常,最後遺憾地表示「後悔」當個讀書人。第四篇,林資銓的〈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反思君子逢亂世,過剛勢必折,所以要學習蘭花;雖然蘭花和他的處境一般依附別人,但是只要「安時處順」,仍然可以四時保高潔。第五篇,黃金川〈女學生〉,是針對日治時代傳統父權社會的男女不平等,透過文學詩篇積極的發聲,「爭取」女權日能早點來到。

  以上五篇乃是面對「所求不如意」時,每位作者所表達的不同詩意,有消沈、有接受,有悔不當初,更有安時處順,乃至更有無懼世道,極力提倡女權者。雖有種種的心態呈現,但是他們尚保持在為自己理想抱負而寫的感懷;因為他們都還想當一棵耐歲寒的松柏。然而,盧若騰的〈見鬼〉則是生動描繪人心若不正,易落入投機取巧;倘若再機關算盡,只為一己之私,則將變成一位畏首畏尾的「人中鬼」。綜上詩篇可知,吾人在面對「所求不如己意」時,若能安時處順,好壞都接受,則心是自由的。

 

 

【參考資料】

1、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1     

 

 

死經百日始知詳,砲火無情一斷腸。

底事輸他南下雁,高飛不得到衡陽。

深沉無計覓遺軀,水國知依底處隅。

思子千秋終不得,夢魂長繞洞庭湖。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貳拾壹冊。詩中提到的「銓兒」為傅春銓(19211944.12.8),其為傅錫祺之七子,與繼室廖題所生。辛巳(1941)入學東京無線電信講習所,194210月畢業。當時中日戰爭已爆發,習此技者需於飛機上執行勤務。於1944年以日本「軍中臨時人員」派署到中華航空株式會社工作。詩中記錄作者於百日後,得知銓兒墜機之過程的感傷。

 

【作者】

       傅錫祺(1872-1946)字復澄,一字薰南,號鶴亭,晚號澹廬老人,臺灣臺中潭子鄉人,清同治十一年八月十日生。早年從謝道隆讀詩古文辭,造詣深厚。光緒十九年(1893)以第十二名取進臺灣府學,翌年因中日戰起,未能赴福州應舉。日據後,設館授徒,並應臺中《臺灣新報》社之聘,主編該報漢文版筆政,晚年退隱「澹廬」,日以詩書自娛。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因心臟病發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賞詩心得】

    政局混亂之春秋戰國先秦諸子百家,各思以其道易天下。然而針對人生苦難,著墨最多的是--莊子。其於著名的《莊子‧齊物論》說道:「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莊子一針見血地道出吾人一出生即奔向死亡,無一倖免,而這也是世間最公平但也是最無奈的事。

 

   臺灣古典詩關於歲時風土詩作中,可以發現許多談論「死亡」的作品。因為吾人生於這片土地直至死亡,必須歷經數十年光陰,而要與生存環境、社會、家國和諧共存殊屬不易;尤其在臺灣光復前後民生塗炭的困苦年代。吾人面對突如其來之死亡訊息時,依研究死亡學先驅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表示,通常面臨死亡的「當事人」會經歷五個情緒表現:「否定和逃避、憤怒、交易、憂鬱、接受。」然而,週邊之親友,也就是「喪親者」,同樣必須由噩耗傳來的震驚,哭泣、自責、哀傷,以及透過種種的療癒,轉而接受、緬懷,從喪親經驗中恢復;乃至最後將心靈寄託於信仰。筆者觀察歸納有「震驚、哀傷、療癒、緬懷、信仰」五個典型。是故,筆者於臺灣古典詩資料庫中依此五個情緒轉折,分別賞析前賢大作,將之串通一氣。最後,吾人應可體會各地之歲時風土,有許多習俗、儀式、祭典、法會、信仰是受到對「死亡」的不了解而所引申發展的。  

 

   

日軍轟炸機(加文字)

  傅錫祺先生此篇大作,為七言絕句,押陽韻,其以記為篇名。是悼其七子傅春銓,於「中日戰爭」時以日本軍中臨時人員身份墜機身亡之過程。此事件發生於1944年11月19日「衡陽保衛戰」期間,日方發動第三次總攻擊之後。因臺灣當年還是日本殖民地,銓兒是東京無線電信講習所畢業,是故需配合執勤於日方飛機。此役是日軍為了逆轉太平洋戰場上急遽失利,而提出「打通大陸作戰」的「一號作戰」。詩作中記錄著作者因早期通訊不發達,兒子往生20天才傳來噩耗,而後再百日才獲知墜機詳情之震驚、焦急與思子之心情。

 

      第一、二句:「死經百日始知詳,砲火無情一斷腸。直陳銓兒出任務,其所搭乘的日軍飛機,遭砲火擊中,墜

new國軍高射炮加字

毀於洞庭湖。 其經百日才知詳情是因為天候不佳,飛機降低飛行高度,而遭炮火擊中;其喪失愛子之痛無法言喻,猶如肝腸寸斷。此詩之歷史背景是中國抗日戰爭,也是中國抵抗日本侵略之全面戰爭,是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東亞戰事的部分。直至詮兒往生隔年,1945814日,日本昭和天皇頒佈無條件投降敕書,歷時八年。此戰役造成無數人亡家破、流離失所;作者即是其中一位因無情戰火,而失去兒子的傷心父親。

   

 

洞庭湖地圖(小)

        第三、四句:「底事輸他南下雁,高飛不得到衡陽。描繪勾勒為父者得死訊之焦慮心情,為什麼急欲前往,但卻又遠在交通不便之海峽另一端。「底事」的「底」有「為什麼」之義;另一解當「這」。而作者於此表達無語問蒼天,故以第一義為佳。雖說「衡陽雁去」,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但總贏過他身在臺灣而高飛不到。因銓兒墜機洞庭湖與衡陽市同屬湖南省,雖距300多公里,但作者僅是技巧地藉由范仲淹〈漁家傲〉所言:「衡陽雁去無留意」之典故,表達其為父者竟然什麼都無法做,包括只是學習南下雁到衡陽即返,都不可得的無奈心情。「」與「不得」,道盡欲哭無淚之心酸。 

  

   

 

  第五、六句:「深沉無計覓遺軀,水國知依底處隅。說明飛機是墜落中  國第二大淡水湖深約四十尋(約96公尺)之洞庭湖。因湖南省全部範圍皆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然而湖南河網縱橫,幾乎全為「洞庭湖」水系,長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是故可知水域「深沈無計」,渺渺茫茫無邊無際,何處尋覓遺體。又此衡陽保衛戰,是抗日戰爭後期,最慘烈的城市爭奪戰。日軍共傷亡七萬多人,幾乎少有人可以屍骨還鄉,更遑論要在敵方第二大湖打撈機身殘骸乃至救援墜機人員,此乃是難上加難以至於不可能之事。 

 

      第七、八句:「思子千秋終不得,夢魂長繞洞庭湖。一位由震驚而漸漸接受此無奈事實的父親,其「思子千秋終不得」;此充份表達了73歲白髮人送黑髮人之愛別離苦。作者老年再度喪子,對他打擊很大;其於接獲噩耗後即悲痛地寫了〈哭銓兒十二絕句〉詩組,記錄銓兒求學過程及其晚年喪子之哀痛。其於〈絕句〉第七首自責:「不言之意我能明,祇為家貧取速成。計積餘貲還就傅,匆匆那料便捐生。」哀訴詮兒之所以會去讀無線電信科,只為家貧取速成,才會年紀輕輕就殉難。

 

洞庭湖照片(小字)

 

 

 

 

 

 

 

 

 

 

 

 

  在作者眼中,一個小娃兒轉眼成人,正值青春24,有多少理想抱負等待實現。然而噩耗傳來,一切都成泡沫一切皆是幻影。千里外的衡陽到不了,唯有剩下「夢魂長繞洞庭湖」是真的。此時作者飄風苦雨之心境,如同莊周夢為蝴蝶,已分不清莊周是栩栩然蝴蝶也,還是蝴蝶是莊周;他只希望現在就飄盪於洞庭湖上,輕輕呼喚銓兒,如果是場夢,那最好不要醒來。

 

  本詩的靈魂是」字,其喻意深遠--因藏有父親的慈愛。父親的愛是無國界的,他思子千秋終無悔,他夢魂長繞洞庭湖亦無怨。此天性使然的父愛,正與無情的炮火成強烈之對比,令人動容又心碎。再者,作者以遺民自我定位,認為臺灣數百年來皆操控於強權國家,致使百姓無法有自己的家國。而今銓兒子竟以日本軍身份,於中國境內遭中國大砲擊落,乃至連遺體都無法尋獲;此大環境因戰爭而錯置因果,其內心之衝突與無奈,或許一句「夢魂長繞洞庭湖」可消解少許。

 

 

 

【參考資料】

1.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

2.典藏臺灣: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8/fc/da.html

3.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A1%E9%98%B3%E4%BF%9D%E5%8D%AB%E6%88%98

4.廖振富、張明權〈《傳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台灣史研究》第20卷第3期,1029月。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2哀傷    

  題亡妻高氏及亡兒春鏡遺像 

作詩黃門哀,喪明西河毀

 相思勞夢魂,十載還未已。

 相見總無期,幽明自人鬼。

 貌形倩畫工,坐立同一紙。

 坐者吾髮妻,立者第四子。

 貌此亦何為,鍾情聊復爾。

 髮妻生甲戌,十五歸窮士。

 遠祖齊子羔,賢孝故無比。

 我年弱冠來,謀生多轉徙

 內顧何無憂,內助良可恃。

 遊子慣離家,承歡虧菽水。

 高堂雙老親,憑君奉甘旨。

 兒女七八人,斷機師仉氏

 勤儉率家人,和睦處妯娌。

 倡隨廿七年,違言不到耳。

 白首願相偕,一病嗟不起。

 臼夢醒三年,又失孔家鯉

 兒性頗聰明,兒生運多否。

 病驚變倉卒,墜橋溺移晷

 萬死得復蘇,長生或可企。

 十四志活人,所發無虛矢

 當時格以年,再戰破堅壘

 懸壺並兩兄,指日鼎足峙。

 漸長知孝親,關心及盤匜

 知足不多求,私心亦自喜。

 人間十九年,棄去同敝屣。

 子墓附母墳,九原免陟屺

 子像侍母側,形影相依倚。

 對鏡孤鸞鳴,愛犢老年舐。

 物類猶如斯,人獨忘情豈。

默默雖無言,相對常尺咫。

 慰情聊勝無,且作再生視。

 

【題解】

   本詩寫於1924年,收入《全臺詩》第貳拾壹冊。亡妻高氏,指傅錫祺的原配高綢。春鏡,指傅錫祺四子春鏡(18991917)。高綢15歲嫁入傅家,兩人育62女。春鏡於1914年曾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後於1917618日病逝於臺北赤十字醫院。這首詩寫於高綢逝世後十年,也為四子春鏡逝世後七年。傅錫祺請畫師為二人繪製遺像,並以此詩抒懷。

 

【作者】

  new2-2    傅錫祺(1872-1946)字復澄,一字薰南,  號鶴亭,晚號澹廬老人,臺灣臺中潭子鄉人,清同治十一年八月十日生。早年從謝道隆讀詩古文辭,造詣深厚。光緒十九年(1893)以第十二名取進臺灣府學,翌年因中日戰起,未能赴福州應舉。日據後,設館授徒。嗣應聘為《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主筆。喜吟詠,1906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因心臟病發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讀詩心得】

    此詩作者傅錫祺先生寫於元配高氏 往生十年及四子春鏡往生七年;其請畫工為二人畫像之紀念文,屬悼亡詩。共44句分四段,第一段有12句,敘述畫像緣起。第二段有20句,哀悼亡妻之往事。第三段20句,追思四子春鏡。最後12句,作者之用心下畫像完成,可咫尺常相對矣。

 

     親人往生後,從震驚、抗拒排斥,不願接受事實而感到哀傷,其實是正常的過程,就像我們常常安慰喪家要「節哀」一般。畢竟人是感情的動物,都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及惻隱之心;透過一時半載的哀傷階段,也是一種平撫的過程。傅先生夫人往生十年,其自述「相思勞夢魂,十載還未已」,可見哀傷期相當長。今傅先生願意畫像紀念,其實也可說是撫平哀傷的療癒過程。

 人物畫像

 

  第一段,立像緣起說明。「作詩黃門哀,喪明西河毀。相思勞夢魂,十載還未已。相見總無期,幽明自人鬼。貌形倩畫工,坐立同一紙。坐者吾髮妻,立者第四子。貌此亦何為,鍾情聊復爾。」第一句追悼其亡妻。「作詩黃門哀」,晉代文學家潘岳五十歲痛失愛妻,作三首流露真摯夫妻之情的悼亡詩〉,受後人讚賞。從此之後,〈悼亡詩〉便成為丈夫哀悼亡妻的專用詩題。再者,因為潘岳曾任黃門一職,是故作者以「黃門哀」告訴讀者,這也是一首〈悼亡詩〉作者於其妻往生後曾撰〈哭亡妻高氏綢〉,此為第二首。

 

  喪明西河毁」指喪子之痛,第四子春鏡往生。原典出自孔子之弟子子夏在西河喪子,而哭瞎眼睛,典故出自《禮記‧檀弓上》。作者與元配高氏育有62女,結縭 27年。雖說夫人已過逝十載,然從文字揣測,作者應未完全走出喪妻之痛,其仍希望有天能再相見;但「幽明」指陰陽相隔,「相見總無期」。畢竟人鬼殊途,於是請畫工描繪夫人坐而子侍立於側。「貌此亦何為,鍾情聊復爾。」面貌雖不完全相似,但聊勝於無矣。由此可見,於相機尚不普及的日據時代,藉由畫工之技藝而留住影像之作法,應是風行於當代。

 

     第二段,作者追思亡妻。「髮妻生甲戌,十五歸窮士。遠祖齊子羔,賢孝故無比。我年弱冠來,謀生多轉徙。內顧何無憂,內助良可恃。遊子慣離家,承歡虧菽水。高堂雙老親,憑君奉甘旨。兒女七八人,斷機師仉氏。勤儉率家人,和睦處妯娌。倡隨廿七年,違言不到耳。白首願相偕,一病嗟不起。」此詩追憶亡妻,是故前二句交待時間,皆以高氏為主。作者讚高氏十五歲與其結髮後,具三從四德,其並如數家珍般逐一列出:作者先論其孝順公婆,次代謀職於外的他孝順高堂雙親。三敘教子有如孟母斷機勸學。四為克勤克儉勤儉持家。五妯娌相處熙熙融融。六夫妻相隨違言不到耳。高氏婦德、婦功、婦言皆圓滿,然而却一病不起,無法白頭偕老。作者1914531日高氏病危前之日記讚其妻:「事親孝,事余敬,待叔姑妯娌無可非之處。」「吾失此賢內助,悲痛不可名言。」而其妻往生後七年內,日記記載其夢夫人有15次之多,可見高氏對家庭的奉獻,令作者感深肺腑。

 

         
new 2-4    
作者自謂「窮士」,並言「我年弱冠來,謀生多轉徙。」因其乃臺中潭子鄉人,早年師從謝道隆先生讀詩學古文。日據後,設館授徒,並應聘至臺中辦報,是故其需經常離家居住於臺中,故自言「謀生多轉徙」。而於〈哭亡妻高氏綢〉亦言:「與君聚少別離多,奔走風塵可奈何。」因其與高氏有8個小孩,再加雙親,共12人每天要生活日用,是故其需為生計奔波。此於清林朝崧〈贈傅錫祺秀才〉詩作中亦有記錄:「生計累人深,壓線長作嫁。投身報界中,鉛槧少休暇。」雖說作者為生計少休假,然而其任漢文主筆之《臺灣日日新報》,可說是了解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施政,以及臺灣社會變遷的重要史料;因為其新聞詳實而客觀,並且發行時間幾乎涵蓋日治時期的半個世紀。

         

     第三段,追思其亡四子春鏡:臼夢醒三年,又失孔家鯉。兒性頗聰明,兒生運多否。病驚變倉卒,墜橋溺移晷。萬死得復蘇,長生或可企。十四志活人,所發無虛矢。當時格以年,再戰破堅壘。懸壺並兩兄,指日鼎足峙。漸長知孝親,關心及盤匜。知足不多求,私心亦自喜。人間十九年,棄去同敝屣。」前二句作者亦是交待時間,臼夢醒三年,又失孔家鯉。」「臼夢」指喪妻,「孔家鯉」寓白髮人送黑髮人,如孔鯉先孔子而逝。其次敘述春鏡性聰明,然而命運卻多舛,病死他鄉。三說其14歲立志學醫,二次考試錄取,故北上就學。四道其漸成人,知書達禮、孝順長輩。五曰人間19年,竟突然得脚氣通心病往生。六嘆造化弄人,原自竊喜兒子可與二位學醫兄長互相砌磋,壺懸濟世各峙一方,豈知無常來的突然又倉卒;作者感歎年輕生命的消逝,怎麼會猶如丟掉爛鞋這麼簡單又快速。

 

      第四段,結尾:「子墓附母墳,九原免陟屺。子像侍母側,形影相依倚。對鏡孤鸞鳴,愛犢老年舐。物類猶如斯,人獨忘情豈。默默雖無言,相對常尺咫。慰情聊勝無,且作再生視。」前二句指將四子春鏡葬於原配高綢墓側,可免子遙念母親。此「陟屺」出自《詩經‧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九原」指墓地。前四句乃敘其用心良苦,將子葬於母側,而畫作亦同一紙,如此可形影相倚。然而,作者今日請畫工完成子侍母側圖,其自謙是人之常情;孤鸞照鏡尚且悲鳴氣絕,老牛舐犢愛其子,何況吾人豈能忘情。

 

  作者以「孤鸞照鏡」典故喻其喪妻,「愛犢老牛舐」表達對愛子之不捨;由此二句可再回頭檢視全文,作者追思母與子之比重是平均工整的,相映於詩題「題亡妻高氏及亡兒春鏡遺像」。作者喜吟咏,而文筆之好,可由其早年是櫟社創始之九人之一略知梗概。而櫟社是臺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也是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是由臺灣中部的古典詩人所組成,於其接任社長期間,可說是櫟社最興盛之時期。再者,此詩末四句:默默雖無言,相對常尺咫。慰情聊勝無,且作再生視。」可透過文字看出作者心已寬慰。其思念母子時,有像可以常相對,視之如再生;雖默默無言,但聊勝於無,還是有安慰之作用矣

 

     2-5  《莊子‧至樂》寫道莊子妻死,其箕踞鼓盆而歌,令其好友惠施困惑,質疑莊子之不通人情。然而莊子以其洞見告訴惠施:「我觀察吾人一開始本無生、無形、無氣,而是一受其成形之後才有氣、有形、有生的。因此我們的生與死,與大自然春秋冬夏四時運行是相同的道理。自從我了解這個道理之後,就不再哭泣了,反倒覺得死亡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莊子這超越生死的哲思,是道家行者的境界。然而,莊子也表達了吾人面對生死大事,要不執著生,也要不執著死。如果執著「」才是最好,這執著會讓我們痛苦,乃至不快樂--因為恐懼死亡。是故,於人世間要快樂自在,就是要接受生與死二者皆是自然的一部份。不悅生、不惡死,一切平等看待,兩行齊觀。此詩作者雖情意濃,然也有轉淡的一天;雖做不到莊子的一念放下,然此詩作於其妻往生「十載」,應可推知其已藉由畫像之完成,而放下執念之情,淡其哀傷矣。

 

 

參考資料】

1.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

2.臺灣記憶:http://memory.ncl.edu.tw/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42844.htm

4.王振勳〈櫟社詩人的社會意識與女性態度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0042月。

5.廖振富、張明權〈《傳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3期,20139月。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3療癒1  

 海音詩,(第二十三首)

有孝男兒來弄鐃,有孝女兒來弄猴。

升天成佛猶難必,先遣爺娘黑獄投。(凡親喪必懺佛;僧於中午飛鈸,謂之「弄鐃鈸」。諺曰:「有孝後生來弄鐃,有孝查畝仔來弄猴」。弄猴者,以猴演雜劇也。俗謂男曰「後生」、女曰「查畝仔」。按「查畝」二字,無謂,當是「珠母」音訛,猶南海之言「珠娘」也。)

 

(第二十五首)

搆屋空糜十萬錢,化為灰燼亦堪憐。

飄流多少加鴒仔,何處棲身覓一廛。(親喪禮佛,必糊紙屋焚之;屋中器物悉備,雕鏤之精、繪繡之美,常費百餘緡。內地無業窮民,每附兵船渡海,久而不歸,曰「加鴒仔」。)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伍冊,此組詩共有一百首,此處所選為第二十三首與第二十五首。《海音詩》為作者劉家謀悉心規劃下的創作,均於詩末加註說明,記錄自己對於當時臺灣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觀察。第二十三首,是反應破地獄救贖之表演──弄鐃、弄猴,並且救贖父母於地獄,作者質疑其視父母為入地獄之惡人,實屬不孝,若真有地獄,如此就可解脫?

  第二十五首則反應親人過世後耗費龐大錢財糊製豪華靈厝,屋厝中器物皆備,鏤雕精美,卻在一夕間焚燒化為灰燼;對照「加鴒仔」無處棲身之情形,相當諷刺。

 

【作者】

  劉家謀(1814-1853)字仲為,一字芑川,福建侯官人。陳壽祺掌鼇峰書院時遊其門。道光十二年舉於鄉,以大挑得教諭,初任寧德,繼於道光二十九年任臺灣府學訓導,皆約士嚴,衛士勇。留心文獻,所至輒蒐羅掌故,在臺灣著有《觀海集》四卷。又著《海音詩》二卷,凡七絕共一百首,寫臺灣典故甚詳,尤惓惓於地方利弊,為考獻者所取資。

 

【賞詩心得】

  〈海音詩〉百首之第二十三首,七言絕句,押尤韻。作者悉心規劃之下的創作,每首詩末皆加註說明,記錄自己對於當時臺灣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觀察。而此詩即是描繪勾勒臺灣生命禮俗中關於喪葬法會的部分。

    鐃的照片第一、二句「有孝男兒來弄鐃,有孝女兒來弄猴」。作者詩中所描述之弄鐃及弄猴,乃是為亡者超渡法會之內容。  鐃有二種,一是青銅製,形似鈴無舌,體短而闊,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另一種是銅製的打擊樂器。一副兩片,形狀像鈸,但中間隆起部分較小(此詩應是指後者)。此乃佛教、道教法師,於法會唱誦梵唄時所用之法器。其主要之目的乃是統領大眾唱誦,避免速度參差不齊。然而,隨著法會流俗化之後,已將莊嚴之梵唄演變為花式打法,主要是令參與者感覺熱鬧,更讓鄰里知道此家有真正的孝男,盡力的為父母辦理後事。

 

  此二句所描述,即是臺灣早期之喪葬儀式,乃至現在的喪家仍沿用至今。主要是喪家請來職業孝男或宗教人士,以花式梵唄配合唱誦經文來超渡亡者。而職業孝女,於現今臺灣社會稱「孝女白琴」,於法會以擴音器大聲放送異常悲傷之哭調,此作者皆統稱為「猴戲」。其實,關於「問喪」的禮節,最早記載於《禮記‧問喪》,其曰:「親始死,雞斯徒跣,扱上衽,交手哭。惻怛之心,痛疾之意,傷腎乾肝焦肺,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故隣里為之糜粥以飲食。」其表達痛失父母時悲慘的心情足以令肝腎受傷,肺臟焦燥,一口水都喝不下。他也無心煮飯,僅靠鄰里的粥水稀飯濟之;這種痛澈心扉的哀傷,足以令五臟六腑乾枯矣。然而於此詩作,經由作者之記錄,使吾人得知早期臺灣社會已逐漸將此服喪禮節形式化,乃至交由職業人士代為哭泣,實乃主客顛倒。

 

  第三、四句「升天成佛猶難必,先遣爺娘黑獄投。」此乃是衍申自佛教之目連救母,出自《盂蘭盆經》。而此儀式是道教用來超渡亡魂,其立足點是每個人往生皆先落到地獄,而再經由道教之法師引導其遊歷地獄、過奈河橋、喝孟婆湯等儀式,最後將之超拔出地獄。作者於詩作後小註質疑,為何一般民間喪葬禮俗,皆先認定自己的父母一定墮地獄;為何往生者不能馬上升天成佛做祖?

 

    其實人的往生一如落葉般自然,但是民間習,輾轉流傳下來的法會儀式,卻愈來愈多元。這之間有一個關鍵,即是在生者,其將震驚、哀傷的情緒,透過儀式及法會功德,來祝願亡者可以超升到更好的世界;筆者將此種現象定位為是一種情緒的「療癒」過程。吾人辜且不論法會花樣,計功多少,超薦拔渡有效無效乃至是否迷信;至少透過這些儀式,可協助部份在生者,將哀傷情緒逐漸轉移至接受亡者已離開人世的療癒功能。

 

  

new紙屋

  〈海音詩〉百首之第二十五首,七言絕句,押先韻。第一、二句「搆屋空糜十萬錢,化為灰燼亦堪憐」是作者描摹一般喪家,花費數十萬錢,為亡魂添購華麗紙屋,並將之付諸丙丁以供亡者。而此處所謂的「」,是指民間之「紙紮工藝」結合紮竹與糊紙,而創作出的「糊紙厝」,若用於喪事,又稱「靈厝」。此傳統工藝又稱「紙路」,紙傘、花燈皆是相關作品,而此紮紙工藝之所以能被保留下來,主要是其作品皆與信仰習俗有關。

 

  第三、四句:「飄流多少加鴒仔,何處棲身覓一廛。」「廛」,是指古代城市中,可以供平民居住的房舍。《說文解字》曰:「廛,二畝半也,一家之居。」此二句,作者反問,為何不將錢省下來,以救濟大陸隨軍隊來臺的流浪者--「加鴒仔」(俗稱「羅漢脚」)。他們舉目無親、孤苦無依,乃至棲身之地都沒有,對比下來真是相對的諷刺。

 

  於喪禮結束後,燒紙紮屋的風氣,至今二十一世紀,發展成二個極端現象。環保人士推動環保紙錢,乃至利用電腦線上祭祀,以減少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另一派維持傳統者,其燒紙錢風氣未減,華麗房子更大,屋內設備更齊全,乃至再加上賓士汽車、女僮、男僕、智慧型手機、麻將桌……等等,猶如在世間的享用,一應俱全。此種作為,皆是假設往生者去世之後,什麼都沒有,因此以吾人現世的所有用品,皆貼心為之準備一份紙紮祭品,以火燒方式寄予亡者受用。可以想見,這不外乎是在世者,其自我安慰的療癒方式之一。

 

     之所以有這些儀式,皆是民間信仰,乃至口耳傳誦的靈感錄所記載。但是我們沒有人經歷過死亡又回到人世間,是故也不曉得死亡真正的世界為何;是靈魂投胎或是人死如燈滅?往生後的世界無人知曉,但是法會儀式、燒紙紮、化紙錢之習俗,歷經半世紀改變不多,照著前人脚步沿用者還是佔大多數。為何有這現象?因為我們一直刻板地認為死是不吉祥、不好的緣故;我們恐懼死亡,所以對死亡的一切想像都是負面的。 

3-4

 

 

 

 

 

 

 

 

 

 

 

    難怪莊子於〈至樂篇〉假借髑髏的深矉蹙頞,來嘲笑我們對死亡的害怕:「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這髑髏頭告訴莊子,死後世界無君上、無臣下,也無四時,以天地為四時。雖貴為南面君王,他的最好日子--不也只是這樣嗎!

 

  是故可知,因為我們都要執取「常」,不願意接受死生是命,其有夜旦之無常。只要我們不強求生,不排斥死,讓我們的生命如春夏秋冬般自然運行,則不必震驚也不用哀傷。更不需如本詩所探討的喪葬文化及法會超渡;因為生命本然,生命有他自己的道路,不必刻意造作。

 

 

 

【參考資料】

1.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

2.臺灣記憶: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

3.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0%83

4.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http://blog.yam.com/hsiehlee/article/71103006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新刊頭    

 

 論青鳥法

吾豈異人情,尊生而賤死?

不分地吉凶,但論人臧否。

嗟彼堪輿家,群逞謀生技。

愚者墜術中,指揮任所使。

區區土一坏,千金棄敝屣。

福利以惑人,罪魁此為始。

在昔范公墳,萬弩石齒齒;

山靈倏變幻,朝天千笏倚。

郭璞著葬經,天乃斬其祀。

可憑不可憑,興衰難盡恃。

豈知相陰陽,岡原隨所止;

處處有佳城,何必誇奇詭。

枯骨可蔭人,生者胡為耳?

一卷青鳥經,歸根在天理。

【題解】

  本詩為五言古詩,選自於《北郭園詩鈔》。一般文獻認為中國古代掌管天文與曆法的官職,即由「青烏氏」所擔任;因此,將古代風水堪輿之學也稱為「青烏法」。本詩內容對於民間傳統風水堪輿之術提出批判,認為風水堪輿之術只是堪輿家們的謀生技巧,沒有定論禍福吉凶的能力。作者勸吾人不要為自家風水問題而迷信堪輿之說。

 

【作者】

  鄭用錫1788-1858,譜名文衍,名蕃,字在中,

4.開臺黃甲--鄭用錫

號祉亭,原籍福建浯江(金門),祖父鄭國唐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攜子崇和來臺,初居苗栗縣後龍,其後崇和攜眷遷於竹塹。道光三年進士,由於是第一位以臺灣本籍應考的進士,所以稱「開臺進士」或「開臺黃甲」。卒於咸豐八年,享年71歲。生子三人,長子如松為道光二十六年舉人,以孝友題准旌表建坊;次子如梁,候選同知;三子如材。鄭用錫博讀經史,尤精於易經,曾任明志書院講席八年,提拔後進無數,著作收錄於《北郭園全集》。

 

 

【賞詩心得】

  古代堪輿學又名相地術、地理、青烏、青曩、形法。勘是觀天,輿是察地。而本詩題「論青鳥法」,作者主要論述堪輿家以吉凶禍福,論斷地理風水對子孫影響,是一種迷信行為,勸世人莫過度相信。而堪輿學包括在世者之陽宅及亡者之墓地,也就是陰宅二種。此詩作者,大部份偏重於陰宅對世人影響之論述。

 

  本詩為五言古詩,押紙韻,共28句。前12句,作者剴切陳詞一般人深信不肖堪輿家而追求好地理的禍患。「吾豈異人情,尊生而賤死?不分地吉凶,但論人臧否。」作者自清,其思想觀念並非異於人之常情,也不是只有尊生賤死,更不是只看人的善惡得失而不論地理之吉凶。其主要是感嘆不肖的堪輿家,只為自我利益而欺騙百姓,使令百姓深信地理風水將影響人的吉凶禍福;而眾人為了趨吉避凶,不計一切對堪輿家言聽計從,是故其詩曰嗟彼堪輿家,群逞謀生技。愚者墜術中,指揮任所使。也因為如此,導致常有為一小塊所謂好風水的地,而豪擲千金在所不惜的現象,就猶如丟掉破鞋般簡單而不覺心痛。區區土一坏,千金棄敝屣。福利以惑人,罪魁此為始。」作者認為,之所以會有這樣愚笨的行為,都是被堪輿家以未來的幸福與利益所迷惑。

 

  作者再以8句,二個公案托陳喻意。  「在昔范公墳,萬弩石齒齒;山靈倏變幻,朝天千笏倚。」名宰相范仲淹往生時,連喪葬費用都不够;然而他出將入相幾十年,卻沒有將自己埋葬於所謂的龍穴,反而周遭都是亂石。當年窮困時,居住於蘇州天平山的南園,也是充滿奇石景觀,類似「萬笏朝天」般的怪異地形。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前途黯淡,反而位居朝廷高官。再者,當有人說他家是福地,他則捐為學堂,栽培蘇人子弟共同學習,而自己四個兒子也都有高成就,乃至後代子孫繁衍至今八百餘年。此乃作者以絕地出名相之例,論述祖先墓地乃至自宅之地理,皆與子孫前途無一定之相關性。

 

  次4句,敘述第二個公案:「郭璞著葬經,天乃斬其祀。1 王得祿墓可憑不可憑,興衰難盡恃。」而東晉文學家郭璞,精通陰陽五行曆法卜筮,撰寫一本論葬事忌宜的書,堪輿家們尊稱其為《葬經》。但他並未因此而一生順遂,反而因為卦筮違逆王敦而被殺。是故,作者以此二喻說明禍福不關祖先福地或自宅風水地理。奉勸吾人,千萬不可將子孫之命運興衰,全歸於區區一塊地;倘若做此錯誤連結,則實已落入迷信,正中堪輿家之算計。此典故,猶如臺灣目前唯一清朝一品官員王得祿墓園之傳說;其是遵照「大清會典」之規制而建於嘉義六脚鄉。其墓園建於廣闊的平原上氣勢恢弘,除了墓塚為中心外,兩側有墓岸,並立有石龍、石鳳、石獅、石象。而前方立有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等八對,相當壯觀。然而鄉野傳說,自王得祿埋葬之後,庄里「雞不啼、狗不吠」,而墓前石雕午夜後會外出覓食,損害村民五穀。因此,村民只好請來地理師破壞墓地風水,於墓園前開一條路,才恢復往日平靜。可見,地理風水好與壞、興與廢皆操控於堪輿師之嘴,是故此職業,於佛家又稱「方口食」,指其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是故詩曰:「可憑不可憑,興衰難盡恃。」

 

  最後8句,作者勸世人,「豈知相陰陽,岡原隨所止;處處有佳城,何必誇奇詭。」處處有佳城,不要追求千里來龍的結穴,要學習范仲淹岡原隨所止,才不會被堪輿家的花言巧語給左右了。《幼學瓊林》:「死墓曰佳城。」結尾四句,「枯骨可蔭人,生者胡為耳?一卷青鳥經,歸根在天理。」如果說後世子孫的禍福吉凶繫於祖先的枯骨方位,那我們生而為人都不用努力有所做為了嗎?其次,《青鳥經》是秦朝樗里子著,分上下二篇。又有一說是《青烏經》,青烏為古代專司相塚、相墓者。其以著名堪輿家「青烏子」名,隱指風水。《青鳥經》之內容,乃作者觀察天文地理而得,故要了解其所蘊涵之深義,尚需配合天道自然法則來探其根源,並非堪輿家口若懸河說了算數的。

 

  堪輿學觀察天文、地理,找出適合居住的地,這也可以是一門很科學的學問。如同建築房屋前,請建築師先行規劃方位,考量日照充份、風向流動,出入動線,房間擺設,乃至避危樓、慎水道、遠斷崖、免路沖皆是重要考量。而為祖先立墳的陰宅,也是相同道理;因為日照充份可加速大體腐化,而墓地若是積水將使大體腐爛乃至生蛆。因此,慎重選擇此種種條件,皆是為令祖先入土為安,也是對先人慎終追遠之敬意。

 

4-2 鄭用錫墓

 

  而慎選墓地,也是在世者為亡者    所做的最後一件事,筆者將之歸類為在生者,面臨亡者往生事實之哀傷情緒的「療癒過程」。早期農業社會,大都將祖先葬於自己田地一隅。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因地狹人稠,墓地已不够使用,是故政府機關漸漸將各鄉鎮的墓地改建為靈骨塔。相對地,農業社會的土葬方式也已不風行,皆逐漸改為火化方式。而環保人士更是大力推動樹葬,將大體火化後研磨成骨粉,灑於特定樹林園區,使令化做春泥更護花;此不但不會佔用子孫受用的土地,更不會令子孫有禍福吉凶之恐懼。

 

  然而此墓地堪輿,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已漸漸示微;但是,堪輿家仍受到大企業財團的青睞與重用,尤其於陰宅之設計,動不動就圈地做私人墓園。可見,作者於半世紀前的洞見,至今仍有付得起錢的人,寧願擲金換地,以保佑其子孫永永遠遠,生生世世皆大富大貴。他們或許認同禍福吉凶端看個人行為之業,就如同莊子於〈德充符〉所言:「死生存亡,窮達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但是他們更寧可信其有風水地理,而不願錯失子孫榮華富貴的機會。因眾人投機的心態皆想不勞而獲,是故迷信於地理吉凶者眾,而想靠自己努力改變命運者寡。有多少人可以如莊子對死的瀟灑與放下,其於〈列禦寇〉說道:「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吾人若能懷以天地為棺槨的心態,則從此逍遙人世間矣。


  綜上可知,為自身乃至後世子孫之福利,有所求而尋找福地者, 是一種貪婪的迷信行為。而若能以無所求之心態,學習范仲淹隨岡原而止,則處處是佳城。《幼學瓊林》曰:「為人子者,當知木本水源;念爾祖者,更宜慎終追遠。」是故,吾人慎終追遠,誠心為先人立墳,除了亡者入土為安之功能外,也是在世者對其自身哀傷情緒的療癒過程之一。對地理風水抱持正確心態,是此詩作者之深衷。

 

 

 

【參考資料】

1.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

2.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7%94%A8%E9%8C%AB

3.《北郭園詩鈔校釋》

4.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OA0960200031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文章標籤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