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療癒1  

 海音詩,(第二十三首)

有孝男兒來弄鐃,有孝女兒來弄猴。

升天成佛猶難必,先遣爺娘黑獄投。(凡親喪必懺佛;僧於中午飛鈸,謂之「弄鐃鈸」。諺曰:「有孝後生來弄鐃,有孝查畝仔來弄猴」。弄猴者,以猴演雜劇也。俗謂男曰「後生」、女曰「查畝仔」。按「查畝」二字,無謂,當是「珠母」音訛,猶南海之言「珠娘」也。)

 

(第二十五首)

搆屋空糜十萬錢,化為灰燼亦堪憐。

飄流多少加鴒仔,何處棲身覓一廛。(親喪禮佛,必糊紙屋焚之;屋中器物悉備,雕鏤之精、繪繡之美,常費百餘緡。內地無業窮民,每附兵船渡海,久而不歸,曰「加鴒仔」。)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伍冊,此組詩共有一百首,此處所選為第二十三首與第二十五首。《海音詩》為作者劉家謀悉心規劃下的創作,均於詩末加註說明,記錄自己對於當時臺灣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觀察。第二十三首,是反應破地獄救贖之表演──弄鐃、弄猴,並且救贖父母於地獄,作者質疑其視父母為入地獄之惡人,實屬不孝,若真有地獄,如此就可解脫?

  第二十五首則反應親人過世後耗費龐大錢財糊製豪華靈厝,屋厝中器物皆備,鏤雕精美,卻在一夕間焚燒化為灰燼;對照「加鴒仔」無處棲身之情形,相當諷刺。

 

【作者】

  劉家謀(1814-1853)字仲為,一字芑川,福建侯官人。陳壽祺掌鼇峰書院時遊其門。道光十二年舉於鄉,以大挑得教諭,初任寧德,繼於道光二十九年任臺灣府學訓導,皆約士嚴,衛士勇。留心文獻,所至輒蒐羅掌故,在臺灣著有《觀海集》四卷。又著《海音詩》二卷,凡七絕共一百首,寫臺灣典故甚詳,尤惓惓於地方利弊,為考獻者所取資。

 

【賞詩心得】

  〈海音詩〉百首之第二十三首,七言絕句,押尤韻。作者悉心規劃之下的創作,每首詩末皆加註說明,記錄自己對於當時臺灣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觀察。而此詩即是描繪勾勒臺灣生命禮俗中關於喪葬法會的部分。

    鐃的照片第一、二句「有孝男兒來弄鐃,有孝女兒來弄猴」。作者詩中所描述之弄鐃及弄猴,乃是為亡者超渡法會之內容。  鐃有二種,一是青銅製,形似鈴無舌,體短而闊,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另一種是銅製的打擊樂器。一副兩片,形狀像鈸,但中間隆起部分較小(此詩應是指後者)。此乃佛教、道教法師,於法會唱誦梵唄時所用之法器。其主要之目的乃是統領大眾唱誦,避免速度參差不齊。然而,隨著法會流俗化之後,已將莊嚴之梵唄演變為花式打法,主要是令參與者感覺熱鬧,更讓鄰里知道此家有真正的孝男,盡力的為父母辦理後事。

 

  此二句所描述,即是臺灣早期之喪葬儀式,乃至現在的喪家仍沿用至今。主要是喪家請來職業孝男或宗教人士,以花式梵唄配合唱誦經文來超渡亡者。而職業孝女,於現今臺灣社會稱「孝女白琴」,於法會以擴音器大聲放送異常悲傷之哭調,此作者皆統稱為「猴戲」。其實,關於「問喪」的禮節,最早記載於《禮記‧問喪》,其曰:「親始死,雞斯徒跣,扱上衽,交手哭。惻怛之心,痛疾之意,傷腎乾肝焦肺,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故隣里為之糜粥以飲食。」其表達痛失父母時悲慘的心情足以令肝腎受傷,肺臟焦燥,一口水都喝不下。他也無心煮飯,僅靠鄰里的粥水稀飯濟之;這種痛澈心扉的哀傷,足以令五臟六腑乾枯矣。然而於此詩作,經由作者之記錄,使吾人得知早期臺灣社會已逐漸將此服喪禮節形式化,乃至交由職業人士代為哭泣,實乃主客顛倒。

 

  第三、四句「升天成佛猶難必,先遣爺娘黑獄投。」此乃是衍申自佛教之目連救母,出自《盂蘭盆經》。而此儀式是道教用來超渡亡魂,其立足點是每個人往生皆先落到地獄,而再經由道教之法師引導其遊歷地獄、過奈河橋、喝孟婆湯等儀式,最後將之超拔出地獄。作者於詩作後小註質疑,為何一般民間喪葬禮俗,皆先認定自己的父母一定墮地獄;為何往生者不能馬上升天成佛做祖?

 

    其實人的往生一如落葉般自然,但是民間習,輾轉流傳下來的法會儀式,卻愈來愈多元。這之間有一個關鍵,即是在生者,其將震驚、哀傷的情緒,透過儀式及法會功德,來祝願亡者可以超升到更好的世界;筆者將此種現象定位為是一種情緒的「療癒」過程。吾人辜且不論法會花樣,計功多少,超薦拔渡有效無效乃至是否迷信;至少透過這些儀式,可協助部份在生者,將哀傷情緒逐漸轉移至接受亡者已離開人世的療癒功能。

 

  

new紙屋

  〈海音詩〉百首之第二十五首,七言絕句,押先韻。第一、二句「搆屋空糜十萬錢,化為灰燼亦堪憐」是作者描摹一般喪家,花費數十萬錢,為亡魂添購華麗紙屋,並將之付諸丙丁以供亡者。而此處所謂的「」,是指民間之「紙紮工藝」結合紮竹與糊紙,而創作出的「糊紙厝」,若用於喪事,又稱「靈厝」。此傳統工藝又稱「紙路」,紙傘、花燈皆是相關作品,而此紮紙工藝之所以能被保留下來,主要是其作品皆與信仰習俗有關。

 

  第三、四句:「飄流多少加鴒仔,何處棲身覓一廛。」「廛」,是指古代城市中,可以供平民居住的房舍。《說文解字》曰:「廛,二畝半也,一家之居。」此二句,作者反問,為何不將錢省下來,以救濟大陸隨軍隊來臺的流浪者--「加鴒仔」(俗稱「羅漢脚」)。他們舉目無親、孤苦無依,乃至棲身之地都沒有,對比下來真是相對的諷刺。

 

  於喪禮結束後,燒紙紮屋的風氣,至今二十一世紀,發展成二個極端現象。環保人士推動環保紙錢,乃至利用電腦線上祭祀,以減少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另一派維持傳統者,其燒紙錢風氣未減,華麗房子更大,屋內設備更齊全,乃至再加上賓士汽車、女僮、男僕、智慧型手機、麻將桌……等等,猶如在世間的享用,一應俱全。此種作為,皆是假設往生者去世之後,什麼都沒有,因此以吾人現世的所有用品,皆貼心為之準備一份紙紮祭品,以火燒方式寄予亡者受用。可以想見,這不外乎是在世者,其自我安慰的療癒方式之一。

 

     之所以有這些儀式,皆是民間信仰,乃至口耳傳誦的靈感錄所記載。但是我們沒有人經歷過死亡又回到人世間,是故也不曉得死亡真正的世界為何;是靈魂投胎或是人死如燈滅?往生後的世界無人知曉,但是法會儀式、燒紙紮、化紙錢之習俗,歷經半世紀改變不多,照著前人脚步沿用者還是佔大多數。為何有這現象?因為我們一直刻板地認為死是不吉祥、不好的緣故;我們恐懼死亡,所以對死亡的一切想像都是負面的。 

3-4

 

 

 

 

 

 

 

 

 

 

 

    難怪莊子於〈至樂篇〉假借髑髏的深矉蹙頞,來嘲笑我們對死亡的害怕:「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這髑髏頭告訴莊子,死後世界無君上、無臣下,也無四時,以天地為四時。雖貴為南面君王,他的最好日子--不也只是這樣嗎!

 

  是故可知,因為我們都要執取「常」,不願意接受死生是命,其有夜旦之無常。只要我們不強求生,不排斥死,讓我們的生命如春夏秋冬般自然運行,則不必震驚也不用哀傷。更不需如本詩所探討的喪葬文化及法會超渡;因為生命本然,生命有他自己的道路,不必刻意造作。

 

 

 

【參考資料】

1.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

2.臺灣記憶: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

3.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0%83

4.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http://blog.yam.com/hsiehlee/article/71103006

 

 

 

arrow
arrow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