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JPG

 

【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  

空庭有幽篁,素抱凌霜節。

勁直縱不妨,難禁羊角烈。

君子遭亂世,過剛勢必折。

何如樹上蘭,四時保高潔。

 

  林資銓(1877-1940),字仲衡,號壺隱,臺中霧峰人,是望族霧峰林家的後人。作者身處清末,臺灣被割據給日本的年代;他與〈自嘆〉作者陳懷澄先生同年生死,也同時參加臺灣三大詩社之一的櫟社。〈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即是亂世如何安身立命的感悟,此為五言古詩,選自《全臺詩》第貳拾玖冊。

  〈庭竹為大風所折有感〉有八句;前四句寫「庭竹為大風所折」,後四句寫「有感」。「空庭有幽篁」,是竹叢位於幽寂的庭園,而「幽篁」也代表君子;所以首句「空庭」與「幽篁」傳達了君子內心的寂靜與高潔的意境。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此「無竹令人俗」一出,天下君子居則不可無竹矣。(註:寒舍門口也不免俗) 

  第二句,「素抱凌霜節」之「素抱」是平素的抱負。而「凌霜節」之「凌」有積冰或侵犯義, 而「霜」是零度以下所凝结而成,是故整句凸顯竹篁抵抗霜寒的志節。所以「凌霜節」常被引申為君子的特質,如唐朝‧徐夤「爭如澗底凌霜節,不受秦皇亂世官。」然邵雍却說:「奈何苦愛凌霜節,况是猶存鏤管名」,他以道家的無為,給愛竹的君子一記「猶存鏤管名」的小小棒喝。

4-5竹林.jpg

 

  「勁直縱不妨」,喻竹的筆直、高聳,又堅強的勁道。而屈原於《九歌‧山鬼》記:「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此即是竹子筆直高聳的特質,但為何會不見天呢?因為世界上長得最快速的植物就是鄭板橋所言「壹節復壹節,千枝攢萬葉」的竹子,而且它可以高達40公尺;因此高大挺拔的竹叢,確實是可以遮天蔽日的。

  再者,《莊子‧逍遙遊》曰:「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其中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羊角」與「難禁羊角烈 」的羊角是相同的,都是借羊彎曲向上的角來表示「旋風」。而這風力有多大呢?那一定要參考充滿綠林好漢的《水滸傳》所下的定義:「羊角風旋天地黑,黃沙漠漠雲陰澀。」也就是說竹子再怎麼高聳、耐霜寒、堅強又筆直,終究難以抵抗足以「旋天地黑」的羊角風來襲,所以作者「烈」字用得傳神,因為烈所以折。此四句記錄「庭竹為大風所折」的緣起。

  後四句,是作者借「事件」喻人的感懷。身處晚清與被殖民的日治初期,作者以「亂世」稱之。歷代文人對國家的動盪乃至滅亡,常有許多悲傷的抒發,如杜甫著名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而林資銓出身豪門,早年漂泊於中國大陸數年,所以當他面臨臺灣被割據的衝擊時,讓他有種「國破作降俘」的強烈悲痛,是故其以「君子遭亂世」來形容自身處境。而以「亂世」呼應第一句的「空庭」;「幽篁」對應此處的「君子」。再者,作者後來轉赴日本求學,但有無功而返的挫折;所以在種種不順遂的境遇下,勢必令他吃足苦頭。而他寫下「過剛勢必折」,應該是看見庭中竹叢為大風所折,內心被這外境所觸動的感悟。

4-6.jpg

  

  「何如樹上蘭,四時保高潔」此結尾二句,作者轉念自勉;應該學習樹上的蘭花,雖附生於樹上,但仍然可以保持高潔的特質。中國文化之中,蘭與竹、梅、菊合稱四君子,都是代表著凌霜無懼的高風亮節。尤其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蘭也是他最常使用的植物之一;如〈離騷〉「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而此詩的重點,乃是林資銓以蘭花「依附」於樹上,喻指自己當下被殖民的角色;雖然遭逢所依附的國家被割讓,但他沒有自怨自嘆,而是提醒自己要學習蘭花「韻高與眾殊,雲霧相持逐。」因為大時代的共業如黃沙漠漠的羊角風,並非你我就可以改變;就像近幾年北非、西亞的阿拉伯世界革命浪潮,造成數百萬人遷徙歐洲的難民潮。他們為了求生存,不得不舉家冒著死亡威脅,離開原本安定的家園,而奔向茫然的未來。所以,林資詮於此詩中「有感」;他體悟到--只是轉個念頭,就可以海闊天空,四時吉祥。

 

 

【參考資料】

1、 宋‧劉克莊〈藥洲四首‧其二〉「 役民如犬馬,國破作降俘。往往湖中石,宣和艮嶽無。」

2、明鄭‧鄭經〈詠蘭〉「清馥生幽谷, 餘香滿翠麓。韻高與眾殊,雲霧相馳逐。」

3、愛詩網「台灣古典詩總覽」: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GroupType=1615

 

 

arrow
arrow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