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1     

 

 

死經百日始知詳,砲火無情一斷腸。

底事輸他南下雁,高飛不得到衡陽。

深沉無計覓遺軀,水國知依底處隅。

思子千秋終不得,夢魂長繞洞庭湖。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貳拾壹冊。詩中提到的「銓兒」為傅春銓(19211944.12.8),其為傅錫祺之七子,與繼室廖題所生。辛巳(1941)入學東京無線電信講習所,194210月畢業。當時中日戰爭已爆發,習此技者需於飛機上執行勤務。於1944年以日本「軍中臨時人員」派署到中華航空株式會社工作。詩中記錄作者於百日後,得知銓兒墜機之過程的感傷。

 

【作者】

       傅錫祺(1872-1946)字復澄,一字薰南,號鶴亭,晚號澹廬老人,臺灣臺中潭子鄉人,清同治十一年八月十日生。早年從謝道隆讀詩古文辭,造詣深厚。光緒十九年(1893)以第十二名取進臺灣府學,翌年因中日戰起,未能赴福州應舉。日據後,設館授徒,並應臺中《臺灣新報》社之聘,主編該報漢文版筆政,晚年退隱「澹廬」,日以詩書自娛。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因心臟病發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賞詩心得】

    政局混亂之春秋戰國先秦諸子百家,各思以其道易天下。然而針對人生苦難,著墨最多的是--莊子。其於著名的《莊子‧齊物論》說道:「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莊子一針見血地道出吾人一出生即奔向死亡,無一倖免,而這也是世間最公平但也是最無奈的事。

 

   臺灣古典詩關於歲時風土詩作中,可以發現許多談論「死亡」的作品。因為吾人生於這片土地直至死亡,必須歷經數十年光陰,而要與生存環境、社會、家國和諧共存殊屬不易;尤其在臺灣光復前後民生塗炭的困苦年代。吾人面對突如其來之死亡訊息時,依研究死亡學先驅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表示,通常面臨死亡的「當事人」會經歷五個情緒表現:「否定和逃避、憤怒、交易、憂鬱、接受。」然而,週邊之親友,也就是「喪親者」,同樣必須由噩耗傳來的震驚,哭泣、自責、哀傷,以及透過種種的療癒,轉而接受、緬懷,從喪親經驗中恢復;乃至最後將心靈寄託於信仰。筆者觀察歸納有「震驚、哀傷、療癒、緬懷、信仰」五個典型。是故,筆者於臺灣古典詩資料庫中依此五個情緒轉折,分別賞析前賢大作,將之串通一氣。最後,吾人應可體會各地之歲時風土,有許多習俗、儀式、祭典、法會、信仰是受到對「死亡」的不了解而所引申發展的。  

 

   

日軍轟炸機(加文字)

  傅錫祺先生此篇大作,為七言絕句,押陽韻,其以記為篇名。是悼其七子傅春銓,於「中日戰爭」時以日本軍中臨時人員身份墜機身亡之過程。此事件發生於1944年11月19日「衡陽保衛戰」期間,日方發動第三次總攻擊之後。因臺灣當年還是日本殖民地,銓兒是東京無線電信講習所畢業,是故需配合執勤於日方飛機。此役是日軍為了逆轉太平洋戰場上急遽失利,而提出「打通大陸作戰」的「一號作戰」。詩作中記錄著作者因早期通訊不發達,兒子往生20天才傳來噩耗,而後再百日才獲知墜機詳情之震驚、焦急與思子之心情。

 

      第一、二句:「死經百日始知詳,砲火無情一斷腸。直陳銓兒出任務,其所搭乘的日軍飛機,遭砲火擊中,墜

new國軍高射炮加字

毀於洞庭湖。 其經百日才知詳情是因為天候不佳,飛機降低飛行高度,而遭炮火擊中;其喪失愛子之痛無法言喻,猶如肝腸寸斷。此詩之歷史背景是中國抗日戰爭,也是中國抵抗日本侵略之全面戰爭,是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東亞戰事的部分。直至詮兒往生隔年,1945814日,日本昭和天皇頒佈無條件投降敕書,歷時八年。此戰役造成無數人亡家破、流離失所;作者即是其中一位因無情戰火,而失去兒子的傷心父親。

   

 

洞庭湖地圖(小)

        第三、四句:「底事輸他南下雁,高飛不得到衡陽。描繪勾勒為父者得死訊之焦慮心情,為什麼急欲前往,但卻又遠在交通不便之海峽另一端。「底事」的「底」有「為什麼」之義;另一解當「這」。而作者於此表達無語問蒼天,故以第一義為佳。雖說「衡陽雁去」,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但總贏過他身在臺灣而高飛不到。因銓兒墜機洞庭湖與衡陽市同屬湖南省,雖距300多公里,但作者僅是技巧地藉由范仲淹〈漁家傲〉所言:「衡陽雁去無留意」之典故,表達其為父者竟然什麼都無法做,包括只是學習南下雁到衡陽即返,都不可得的無奈心情。「」與「不得」,道盡欲哭無淚之心酸。 

  

   

 

  第五、六句:「深沉無計覓遺軀,水國知依底處隅。說明飛機是墜落中  國第二大淡水湖深約四十尋(約96公尺)之洞庭湖。因湖南省全部範圍皆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然而湖南河網縱橫,幾乎全為「洞庭湖」水系,長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是故可知水域「深沈無計」,渺渺茫茫無邊無際,何處尋覓遺體。又此衡陽保衛戰,是抗日戰爭後期,最慘烈的城市爭奪戰。日軍共傷亡七萬多人,幾乎少有人可以屍骨還鄉,更遑論要在敵方第二大湖打撈機身殘骸乃至救援墜機人員,此乃是難上加難以至於不可能之事。 

 

      第七、八句:「思子千秋終不得,夢魂長繞洞庭湖。一位由震驚而漸漸接受此無奈事實的父親,其「思子千秋終不得」;此充份表達了73歲白髮人送黑髮人之愛別離苦。作者老年再度喪子,對他打擊很大;其於接獲噩耗後即悲痛地寫了〈哭銓兒十二絕句〉詩組,記錄銓兒求學過程及其晚年喪子之哀痛。其於〈絕句〉第七首自責:「不言之意我能明,祇為家貧取速成。計積餘貲還就傅,匆匆那料便捐生。」哀訴詮兒之所以會去讀無線電信科,只為家貧取速成,才會年紀輕輕就殉難。

 

洞庭湖照片(小字)

 

 

 

 

 

 

 

 

 

 

 

 

  在作者眼中,一個小娃兒轉眼成人,正值青春24,有多少理想抱負等待實現。然而噩耗傳來,一切都成泡沫一切皆是幻影。千里外的衡陽到不了,唯有剩下「夢魂長繞洞庭湖」是真的。此時作者飄風苦雨之心境,如同莊周夢為蝴蝶,已分不清莊周是栩栩然蝴蝶也,還是蝴蝶是莊周;他只希望現在就飄盪於洞庭湖上,輕輕呼喚銓兒,如果是場夢,那最好不要醒來。

 

  本詩的靈魂是」字,其喻意深遠--因藏有父親的慈愛。父親的愛是無國界的,他思子千秋終無悔,他夢魂長繞洞庭湖亦無怨。此天性使然的父愛,正與無情的炮火成強烈之對比,令人動容又心碎。再者,作者以遺民自我定位,認為臺灣數百年來皆操控於強權國家,致使百姓無法有自己的家國。而今銓兒子竟以日本軍身份,於中國境內遭中國大砲擊落,乃至連遺體都無法尋獲;此大環境因戰爭而錯置因果,其內心之衝突與無奈,或許一句「夢魂長繞洞庭湖」可消解少許。

 

 

 

【參考資料】

1.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

2.典藏臺灣: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8/fc/da.html

3.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A1%E9%98%B3%E4%BF%9D%E5%8D%AB%E6%88%98

4.廖振富、張明權〈《傳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台灣史研究》第20卷第3期,1029月。

 

    

  

arrow
arrow

    道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